长春工程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开放注册)
搜索
查看: 4501|回复: 1

你是中国人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6 20: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是中国人吗?

去年4月我曾到过中东的卡塔尔,因看我是东方人,所以当时有人问我:“你是日本人吗?”而就在仅仅过了一年后的今年4月,我却碰到了这样的询问:“你是中国人吗?”
——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员山中烨子
(日本《世界周报》
2004年12月21日)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现在有个很重要的问题要考考你,这个问题就是:
“中国的抗战胜利纪念日是哪一天?”
“中国的抗战胜利纪念日是哪一天?”非常的遗憾,连我在内,一开始想到的都是8月15日,或者9月2日。而实际上的正确答案,我也是到网上去查询到的一篇文章里才找到。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最是寂寞纪念日: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无人知晓》,相关内容摘要如下:

这个纪念日是9月3日!“9•3抗战胜利纪念日”,翻开1999年国务院修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1949年制定,1951年修改),里面写得清清楚楚。《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列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等纪念日只有6个,中国共产党七一建党纪念日都没有列入,但关于抗日战争的纪念日却列有3个:“7•7抗战纪念日”、“9•3抗战胜利纪念日”、“9•18纪念日”。可见,对于抗日战争的纪念,国家是重视的。对于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确定,又特别慎重。1946年,国民政府以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1949年底,新中国政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8月15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1951年进行了修改,重新将“抗战胜利纪念日”定在了每年的9月3日。1999年,国务院修订颁布的“办法”中沿用了这一修改后的纪念日。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颁布停战诏书,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天皇广播诏书;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正式签字无条件投降。徐永昌代表中国政府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确认。从程序上讲,这才是正式的投降,日本将中国视为世界四大强国之一,正式向中国投降。当时的国民政府于第二天下令举国庆祝3天,并从第二年开始以每年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因此,历届中国政府将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是严谨的。
原来是这样! 这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的文章中还提到:
但在今天,这个纪念日是寂寞的。用百度的简体中文搜索“诺曼底登陆60周年”,有网页14900个,上万;“卫国战争纪念日”,有网页1110个,上千;“抗战胜利纪念日”,仅有910个网页,不足一千。《中国青年报》在网上作调查,得出“九成中国网民知道抗日战争是二战东方战线”的结论。笔者推断:知道“9•3抗战胜利纪念日”的恐怕不到一成。即使纪念抗日,人们说的更多的是“9•18纪念日”,是“7•7事变”日本的全面侵华,是南京大屠杀。
而“抗战胜利纪念日”是最应该纪念的。与世界任何国家二战纪念日相比,它具有同样的纪念价值,彰显同样伟大的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捍卫自己的独立与尊严必将不屈奋斗;不管敌人是多么强大和残忍,只要团结坚持就一定能战胜;人民有能力赶走侵略者,有能力结束一切形式的压迫和奴役;作为世界民族的一员,在反抗侵略的同时,能付出巨大的牺牲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其它民族;饱经侵略之苦、深知和平来之不易的民族,要做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而且,与任何西方国家二战纪念日相比,中国的“抗战胜利日”还具有特别的纪念价值:因为抗战,我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因为抗战,我们废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光复了台湾;因为抗战,我们从一个备受欺凌的弱国成长为世界承认的强国;因为抗战,我们从民族苦难走向了民族复兴。

现在,我们又要提出另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如此重要的纪念日,我们反而会忽视了呢?就连那些自称爱国的人们,恐怕对于这个问题也不是张口就能回答得出来的。身为中国人,为什么竟连如此重要的纪念日都会给忽视了呢?不是忘掉,是因为根本不曾听说不曾知道。听说过,知道过而想不起,这是忘掉。不曾听说不曾知道,是忽视。
为什么会被忽视?问题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国家最终尚未统一的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国家尚未统一的真正原因,是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并未从思想观念上形成一个根本的共识。什么样的共识呢?这就是:现代中国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也就是说,将于未来统一的新中国,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是全盘西化?还是回归传统?还是集合了二者长处的优化组合?这个问题其实是现代中国人的一个根本问题。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能搞清楚弄明白的话,那么就会对现实中的一切产生许多困惑,而且是不必要的困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的惟一原因。
这些问题说到底,其实都可归结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你是中国人吗?”

你是中国人吗?

我想我是一个容易情绪化的人,在被感动的时候会掉下眼泪。一个半大不小的小伙子,泪光涟涟的,当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吧。但在南京大屠杀65周年的那个夜晚,我在窗子边站了很久,回忆了很多往事。我知道,我真的无权将它忘记。
记得有一次曾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书店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翻到了一本书,书名已经不太记得,只记得作者是方军。(好像并非那本《我所认识的鬼子兵》)我就这么有意无意地翻着,直到我看到了那段记述……
作者方军在日本采访了一位断了一条手臂的日本老兵。老日本谈起了他那条丢在了中国的手,似乎是在一次突然的搜捕中,日本兵将一个村子里的人赶到了一起。为了从中国农民口中掏出他们想要的,为首的日本军官首先用刺刀挑死了一个小孩,紧接着,大屠杀就要开始。在骚动的人群中,突然冲出一个泪水纵横、声嘶力竭的中国老人。他抱着地上死去的孩子拼命嘶喊着什么,接着所有的村民开始全力挣脱和反抗,直到他们全部被日本人杀死为止。而这场愤怒而绝望的反抗断送了这个老日本兵的手臂。作者问那个日本老兵“你还记得当时老人喊的是什么吗?”日本老兵用不纯正的中文回答“他喊的是:‘瓶(拼)了吧!!瓶(拼)了吧!!’”拼了吧!!
这是一个中国老人在生死关头向他的族人们发出的最后的战斗呐喊。这呐喊声在一个日本兵的心里响彻了半个多世纪……当时我发现我的眼睛居然湿了,幸好是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我狠狠地抹着涌出来的眼泪。我没有记住这本书的名字,我只记得它摆在书店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上面落满了灰尘,书角已经卷了。这本记载着一群中国人用柴刀和扁担进行最后生死抗争的书,和我们尘封的记忆一起,摆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时至今日,当我在键盘上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仍可以回忆起当时的我站在书店角落里掉眼泪的情景。但后来当我带着钱去买书的时候,店员告之这批旧书已经处理掉了。我不懂被处理掉了是什么意思,但我宁愿相信是一个和我一样被感动的人将它带走了。
还有一次是在“舰船论坛”上闲逛,不记得是多久以前的事情,同样我也不记得那个帖子叫什么名字,转帖者是谁。我只记得里面同样记载了一个日本老兵的回忆,他详细地回忆了他们是如何将一位中国老农从田地里强行带走并准备杀掉他。在杀戮即将开始的时候,老农说“让我再吸一袋烟吧!”于是一群屠夫就看着这个老农在午后的阳光中慢慢地拿出烟袋,慢慢地吸着,让初春的风吹动着他破烂的棉袄。我不知道这位中国农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里想了什么,只是最后他哭了。可当他看见屠夫们向他走过来的时候,他将烟袋放在地上敲了敲,挺了挺胸,坚定地说出了最后一句话:
“小鬼子!不怕!一定报仇!!小鬼子!一定报仇!!”
我就是这么容易被感动,容易被千百年来像蚂蚁一样忙碌和平凡,遭受着屠杀却又永远挺立着的中国人民所感动,容易被祖祖辈辈索取着最少的生活资源却用肩膀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普通农民所感动。
我承认我并非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或者我喜欢看美国大片,热衷于收集相关世界大国军事和武器的信息。但我从来不敢忘记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那些悲壮的反抗和死去的人们。我至今仍记得我在北京青年报上读到的方军写的那篇文章:一个98岁的国民党老兵,一个曾经参加了29军大刀队,与日军在喜峰口长城厮杀的老兵,当记者赶到他所在的村子时,被告之老人不在村中,出去讨饭去了……
老人仍然记得那些与他一起握着大刀夜袭喜峰口,与日军力战至死的战友们。“热河危急,山海关沦陷,日军已进我长城喜峰口,张自忠将军下命令了:敢死队!大刀!夜袭!!”说着这些的时候,老人挺胸叉腰,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出击前的夜晚。近70年的岁月流逝,依然抹不去一位老人对于这场战役的丝毫记忆。
当记者告诉这位老人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在妄图为侵华战争翻案时,昔日的大刀队老兵沉默了,然后他抬起头挺起胸,坚定地回答说:
“他们要是再敢来,我还要迎上去!!!”
这是一位98岁的讨饭老人,这是一个曾经夜袭日军而落下多处伤疤的老兵,向日本军国主义发出的最后抗争宣言。我感谢这些知名或是不知名的中国老人,因为他们这些简单的言语可以让我触摸到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让我在回想起这些的时候,总忍不住要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他们,不要忘记他们曾经被屠杀和侮辱着,不要忘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千百万如同他们一样平凡的人民。即使被愚昧和贫困缠绕着,即使被歧视着和剥削着,但当外族再一次入侵之时,这些被一些人斥之为下等人的平民们,依然会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爆发出撼人心魄的反抗。我并不奢望这个帖子能够得到多么高的点击率,之所以在这里说,只是想告诉有兴趣将这段话看完的朋友们:
当9.18纪念日、7.7纪念日、日本投降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来临的时候。你能否停下一分钟的工作时间,静静地想想我们民族的过去、现在、未来。为和平祈福,为那些被屠杀被侮辱的灵魂们祈祷。是的,一分钟足矣……










你是中国人吗??





2005年5月里的一天,我在上网时,遇见网友艾玛小姐正好也在线上。
在英国留学的艾玛对我说,她就要回国了。
我开玩笑地对她说,“你个洋小姐!不许你回国了。”
没想到,她竟然一本正经而坚决地回应说:“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从不改变!”
这一来,本来正打算下线的我,禁不住又抛过去几句:“那你说说什么是孔孟之道?”“一句话概括一下。”
好不容易,艾玛回话了:“哈哈,儒家学派了!”
为什么我会想到要去问“孔孟之道”呢?起因是刚看过的一篇网络帖子。这是一篇据说是在网络上流传很广的帖子(帖子一般是指网络论坛里发表的言论),里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那是2000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我和几个好朋友在复旦旁边的一个漫画pub(乐静宜开的漫画吧)过通宵。那个pub在上海算是小有名气的。里面都是日本的漫画和其它的书籍,氛围弄得很好。
……
这时,旁边走过来一个服务生,头上系着头巾,很恭敬地在旁边问道:“先生,可以聊聊吗?”我们高兴地欢迎了他,当然,第一句话是礼节性的问了一句:“您是哪里人啊?”“他的回答很巧妙:“我是哪里人不重要,我在哪里就是哪里人,你们觉得我是哪里人哪?”然后用上海话说:“那晓得伐?”听到朋友说他是广东人,就用广东话说:“你知吾知嘎?”然后用北京话一样的北方音调的普通话对我说:“您说呢?”由于他的相貌和举止,我们一致猜他是日本人,他不置可否,对我们笑笑说:“这个不重要,我问你们一个问题好吗?”他向我们借了笔和纸,然后,很认真地看着我,说:“你是东北人,我问你一个地方你知道吗?”然后在纸上很流利地写下了两个很漂亮的汉字:“奉天”。写好之后,他抬头看看我说:“这里本来可以做都城的,可惜。”我马上觉得来者不善,可能因为面对的是外国人所以激发了我的感情,我很正经的和他说:“先生,您写错了,现在已经没有叫做奉天的城市了,‘奉天’现在叫‘沈阳’,叫做‘奉天’的那个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他笑笑说:“那可不一定。”
然后他在纸上画了一张世界地图说:“这个就是世界,你们对世界有什么看法吗?没有,因为你们是不思进取的民族。我们不是,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奉天,东北,甚至中国。我们的目标就是……,”他用笔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大圈,然后很有力量地说:“全世界。”
我笑了笑说:“世界属于谁不是你们定义的,什么事情都有它的规律。你凭什么说中国人不进取?你凭什么瞧不起一个这么有文化底蕴的民族?”
“你们总在谈文化,我很敬重中国的文化,我觉得我一辈子也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一点点内容,这也是我一直学习中国文化的原因,但是你们哪?你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知道多少?甚至我可以说,中国人,懂中国的文化,绝对没有我们日本人懂得多。儒学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孔孟会被尊奉到那么高的地位?你们谁能说出来?”

首先我要声明的是,以上引用的并不是原文的全部,我只是把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摘录出来,和大家一起做个探讨。尽管这是来自网络上的帖子,我们无从核实这个帖子的真实程度,但是至少其中有一段话,我想每个中国人看了之后,都会感到震惊而反思的,就是以下这段文字:

“你们总在谈文化,我很敬重中国的文化,我觉得我一辈子也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一点点内容,这也是我一直学习中国文化的原因,但是你们哪?你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知道多少?甚至我可以说,中国人,懂中国的文化,绝对没有我们日本人懂得多。儒学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孔孟会被尊奉到那么高的地位?你们谁能说出来?”

是啊,身为当代的中国人,我们又有几人能回答得出这些问题?身为今天的中国人,我们是否懂得中国的文化?我们是否知道“儒学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孔孟会被尊奉到那么高的地位?”我们这些所谓的“华夏子孙”、“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中华文化的继承人,有谁能回答得出来?






你是中国人吗???





记得曾经看到一种说法,说在民国初期时的日本人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大意是,中国人的古董文物,常常要由日本人来发现出来,然后中国人才当作宝贝开始珍视起来。深究下去,就连很多中国人一直挂在嘴角上的“国学”,这个词汇的根源都是出自日本呢。近代中国一位有影响的学者曹聚仁先生曾在《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中提到:“‘国学’乃是外来语,并非国产。日本原有‘支那学’、‘汉学’这样的名词,因此,十九世纪后期,留学日本归来的学人,译之为‘国学’,也就是‘中国学术’之意。日译章师(章太炎)的《国学概论》,便是《支那学概论》。在我国古代,‘国学’即‘国子学’,也称‘太学’,便是今日的国立大学,不可混为一谈。”
其实又何止是日本人,如果不是韩国人,可能我们都还来不及去想到要把端午节去申请为世界性文化遗产吧?这固然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宝贝东西太多了,来不及申请。但是,这另一方面,不也正说明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吗?
还是再看看另一篇影响很大的网络帖子吧,据说《读者》也曾经转摘过:
我是一个来自大韩民国的大学生,现在在贵国的上海市学习。我来到贵国大约有五年了吧,刚开始是跟随我来中国工作的父亲一起来的,原来是在贵国国都北京学习,三年前搬到了上海。我从小就喜欢中国的文化,小学时代就自己一个人慢慢地学习中文,来中国前已经有了一定的中文基础,来到贵国后中文自然更加飞快地进步。我很喜欢上网和我在韩国以及中国的朋友们聊天,前几天我的一个中国朋友介绍给了我这个网站,说是讲日本人的,可能我们韩国人会感兴趣。于是我就来了,看了几天大家的文章,现在我想以一个普通韩国公民的身份,谈谈我的真实看法。如有语句不通之处,还请各位多多体谅。
我发现有些中国朋友在网络上发表文章时,除了痛骂日本人以外,还喜欢说一些反对韩国的言论。这让我非常失望,在我没有来中国前,我一直把中国人看作是非常友善友好的民族,虽说我们两国历史上发生过一些不幸,但主要还是和平的。韩国国内是有一些反对中国的人,这在我的故乡seoul(你们所谓的“汉城”)很多,但我一直是把他们看作是傻瓜的。但我在中国的网络上,却经常被人辱骂。有时我很友好的对别人说:“你好,我是韩国人。”可别人却回复说:“滚出中国去!高丽棒子!”“高丽棒子还记得我们‘志愿军’是怎么踏破你们汉城的吗?”“想当年我们的唐朝是如何围歼你们的!”还有就是很下流的辱骂。贵国国民应该不会这么排外吧?针对我祖国的那些排外傻子来说,我认为贵国国土大,人口多,又有“大中华思想”作为文化精神,看起来应该是一个很宽容和博大的民族,心胸不会那么狭隘,而且应该是非常文明的。可我发现往往贵国的一些人老是动用非常肮脏的语言去攻击别人,而不是说理辩驳。这也能体现你们的“大国风度”吗?何况那些针对我们韩国人的辱骂之言许多都像是在妒忌,可能是对于那个以前的贵国属国现在却在工业文化上超过了她的“宗主国”而感到恼怒吧?这可能是一些人真实的想法。
我来到贵国的这五年,许多原先贵国在我脑中的美好印象现在却消失了。我其实也很难过。贵国在历史上是我们大韩民国的文化老师,大韩民族和整个东亚的文明都是贵国的学生。我们的大多数礼仪制度,人文思想都起源于贵国伟大的中华文明。所以我以前一直把贵国当作全亚洲真正的“文明之邦”,“礼仪之邦”。可当我真正来到贵国后,却发觉我想错了。贵国在一些基本的礼仪和道德上甚至还远不如那些比贵国贫穷得多的国家。无论我在上海街头还是北京街头,我都很少看见有人能够排队上公车,路面上往往很肮脏,行人随手把垃圾和废水倒在街头都是很随意的事,更让我惊讶的是贵国人居然会随地吐痰!这在其它国家都是很粗鲁和失身份的事情,可贵国却能大大方方地做!有一次我在上海南京路上看见了一个美丽少女当着她的男友的面把痰吐在地上,这样的女孩如果在韩国那是一辈子也嫁不出去的,我们也不可能有这么粗鲁大胆的女孩。还有就是贵国卫生习惯太差,往往贵国国民在非夏天以外的季节每星期只洗一次澡,这在爱好清洁的国家是无法想象的。世界普遍是每人每天都洗一次澡并洗头。爱清洁也是一个人体现个人修养和文明的重要方面。此外还没有谦让,爱吵架。我在贵国街头、公车和商店经常看到有人为了一点小事吵起架来,甚至还有男士主动和女士吵架的,难道贵国国民真的就没有这点风度吗?
……
现在我仍然喜欢中国,喜欢中国的文化,但这种感觉已经和我在国内的时候很不一样了。或许,是由于太多的失望的缘故吧。作为贵国伟大文化忠实的学生,我想对各位提一些建议,一些友善的建议。
一、请大家不要继续自大自夸下去,请看清楚自己。当你们能够上车排队不随地吐痰举止文明的时候,再自称是“礼仪之邦”。当你们能够建立LG、三星这样的世界著名企业的时候,再自称“21世纪是我们的!”当你们能够不去“哈日”(这个词没用错吗?我朋友告诉我的)的时候,你们再去网上说那些反日的大话。
二、尊重你们的国家和文化。你们可以穿得像个法国人说话像个日本人,但请你们内心一定得是个中国人。中国的文明我都很倾倒,你们怎么就不?
三、多做事情少说大话,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说,说出来就要做到。更不要在那里说些自我安慰满足的话,那是弱者的象征。
最近大家一定很辛苦,我祝愿大家都能身体健康,也祝愿中国能够早日摆脱SARS的困扰。我这个韩国人的话,还希望各位能够原谅和关注。

“你们可以穿得像个法国人说话像个日本人,但请你们内心一定得是个中国人。”身为中国人,难道不应该是这样的吗?

“有一次我在上海南京路上看见了一个美丽少女当着她的男友的面把痰吐在地上”,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就在前些天,2005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我在上海的地铁里候车时,就眼睁睁地看着身旁一个时髦的中国女郎,随手把吃完冰淇淋的包装纸扔到地上,而垃圾筒就在她后方不到十米的地方。动作之潇洒,态度之从容,仿佛天经地义一般,令人目瞪口呆。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这句出自《孟子•离娄上》中的名言,意思就是说,人必定是先自取其辱,然后别人就会乘机也来侮辱他。



第一章
中国人应该有中国人的立场

不要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
不要盲目迷信、不要偶像崇拜或看重外相。
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一开始就要冷静、理智,求真、求实、求证。
——释迦牟尼《卡拉玛经(KALAMA SUTTA)》





中国人应该有中国人的立场
中国人应该有中国人的立场。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是一句根本多余的话。然而事实上,对如今的中国人来说,这确实是现实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比如,前段时间有个网络新闻中就说,一个台湾的演唱组合到日本,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当记者问他们:你们是中国人吗?得到的回答却是:不,我们不是中国人,我们是台湾人。事实上,不光是台湾人这样说,就连出国在外的上海人,往往也会承认自己是上海人,而对自己是中国人则保持沉默。这真是咄咄怪事啊。

记得从前看过的一本书里介绍,早在中国与韩国刚建交的时候,就有一位韩国姑娘马上请求到中国大陆来上学,因为她一直对中国文化充满了无比的敬仰。结果来了之后,和现实中的这些中国人一接触之后,却让她有些失望。为什么呢?因为作为第一位公派到中国的韩国留学生,“李冬花一方面被中国传统的一切所吸引,所兴奋,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正在失去自己传统的东西,中国人正在摈弃传统的、美好的东西,甚至去破坏它而不解和痛心。”这位来自韩国的姑娘始终不能明白,“中国人为什么对自己民族几千年留下的、举世闻名、引以骄傲的、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那么不感兴趣呢?”。是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如今的中国人:

在建筑风格上,一味地学习引进西方建筑风格(这并不是一概地说不好),盖的楼房四四方方的大同小异,没有特点。如若北京没有一些古代建筑点缀的话,那和外国又有什么不同?外国人到中国来并不是来看高楼大厦的,高楼外国比中国要多得多,他们要看的是融合着现代科技文明并兼有中国特色的建筑。
在人们的服饰中,西装已取代中山装和旗袍占据了优势。牛仔裤、T恤衫、夹克衫、超短裙等等,只看衣着是分不出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而历史上中国的服饰华丽美观,曾影响东南亚各国,享誉世界,而现在在街上走,很难看见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服饰了。
在艺术上也是如此,青年和中年人喜欢听流行歌曲而不去欣赏京剧;喜欢欣赏西洋油画而不喜欢欣赏国画;家长教孩子学钢琴、小提琴和手风琴,而不让孩子去学二胡、扬琴。
青年人的愿望都是想考上大学,将来出国留学。即便留在国内也愿意到外资或合资企业去工作。
李冬花和一些中国朋友聊起来,他们总是爱抱怨中国这儿不好,那儿不好,总是说外国这儿也好,那儿也好。李冬花实在不明白中国人的爱国心和民族气节都跑到哪里去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不珍视自己的优良传统,不热爱生养他(她)的这片土地,很难设想这个民族和国家能自强自立,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所发展。

这位来自韩国的李冬花姑娘,非常认真地与《洋妞在中国》一书的作者李威海(中国人)讨论如何做人的问题,“她说一个人首先要自爱,要爱自己。她说她讲的爱自己并不是说要自私自利、以我为核心,而要爱护自己的形象、尊严。一个人不爱自己,他(她)就不会去爱别人。”

李冬花拿起笔,顺手在我(作者李威海)的采访提纲的背面画了起来,为的是借以表达意思。
她先在纸上画了个圆点,表示是一个人,并说这个人首先要爱自己。爱自己可以表现在多方面,然后从自己出发,把自爱扩展出去。她在小圆点上又划了个小圆圈说:“自爱以后才可能爱自己的丈夫、妻子。”她又画了一个圆圈,“由爱丈夫妻子,到爱孩子,爱家庭”。她又画一个大圆圈,“爱自己的家庭的人,才能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她接着画个更大的圆圈“然后爱亚洲”,她最后画了个圆圆的大圈,“最后去爱整个世界和全人类!”

作为一个当代的中国人,在我读到出自一位韩国姑娘的这番话时,猛然间感觉非常震撼。毕竟,就像这本书的作者所提到的,中国大陆的教育中很少讲人首先要自爱,仿佛一讲到人首先要爱自己就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凡事首先要抛开自我才能去关心别人。其实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爱,又怎能去爱别人呢?只有每个人都在爱自己的前提下,才有余心余力去爱别人,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后来,当我开始试图去读懂儒家经典的时候,却发现,李冬花所说的这些韩国人的为人处世观,其实正是出自儒学祖师孔老夫子的主张。

当我再次翻起这本书时,已经是多年以后的2005年了。特地去看了一下这本《洋妞在中国——外国女留学生生活纪实》的出版日期,是由国际文化出版社在1994年8月出版的。然而,即便是在已经十多年过去了的今天,我们在现实中所看到的,依然是和十多年前李冬花的眼里所看到的差不多一样的情形。惟一的一个例外,大概就是民族特色的服饰已经渐渐开始流行了起来,尤其是成为了中国文人和艺术家们的由衷喜爱。
可是,即便是到了2005年的今天,我们中国人对自己国家、民族和文化的抱怨和牢骚,似乎并没有减少哪怕一点点。经过这么些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在如何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这方面,似乎一直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出来。依旧是不停地抱怨和不停地牢骚,甚至谩骂和指责。
然而,无休无止地抱怨和牢骚,加上无休无止地谩骂和指责,就可以让现状有所改变吗?就可以把一切推翻重来吗?就可以让所有的不如意一下子就烟消云散吗?不会的,改变现状的只能是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把一切推翻重来的,也只能是一个个具体的行动;让所有的不如意一下子就烟消云散的,仍然只能是一个个具体的行动。空谈无益,抱怨无益,谩骂和指责更是无济于事,反而容易让事实变得更糟。更何况,不停地抱怨和不停地牢骚,甚至谩骂和指责,其实都对身体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即便是为了身体健康考虑,如此地大动肝火也是不可取的,更何况这样去做也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呢?
记得成龙曾经谈起过香港的警察。他说,因为种种原因,香港市民原来对香港的警察印象一直不好。然而,事实上香港也有很多好的警察,于是,成龙就去为这些好警察拍了影响很大的电影《警察故事》系列,还给世人一个正面的香港警察形象。最后到今天,我们看到现在香港的警察,确实是比以前的面貌有很大的改变。当然这也有廉政公署的作用在里面。但是,正面形象的肯定和引导,无疑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我想这应该给我们所有的中国人一个很好的启示。
尤其是现在,很多人应该都有看过美国卡耐基先生的系列课程。这是一套非常了不起的人生教练课程。当我第一次看到卡耐基先生的那本《人性的弱点》时,正是刚离开学校踏入社会不久的青春少年。这对当时不经世事的我帮助极大,那时的我看到这本书,就像落水的人忽然看见了陆地一样。
在这本风靡全世界的专著里,卡耐基先生说,人性确实是有天生的弱点的。比方说,爱听好话,喜欢得到别人的正面肯定,喜欢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等等。有时会觉得这些都很可笑,然而这却是人性的一个事实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存在。他引述一位德高望重的苏维柏先生的话说:“‘没有任何一种挫折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扼杀员工的工作热忱,我从不批评任何一个人,因为我知道,若要使他们心悦诚服的贡献自己,必须以鼓励代替责备,我看到满意的事物,就要提出真诚的赞美。’这就是苏维柏的处事原则,但是我们一般人是怎么做的呢?刚好相反:看到自己不满意的,就破口大骂;看到自己满意的,就闭口不言,吝于说一句赞美的话。”

反过来看看我们的周围,当下的现实情况,就像某位网友说的非常精辟到位的评语:“批评主流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时髦。”比如,有一个来自中国湖南的网友这样说道:“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不错,可惜只是奴隶的文明(鲁迅语),我们现在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从秦始皇的陵墓到明清皇帝的宫殿,哪一个不是?西方文明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对人的思考,对世界的思考,对社会制度的思考,而我们有什么,我们只有‘家天下’,三从四德和长生不老。当然,这不是中国人本身素质的原因,有专家研究得出有历史的和地理的原因,但是必须承认一点:我们比人家差。”
看完这段话,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事实上,中国人不仅从秦汉开始有过“家天下”的说法,但是在秦朝统一中国以前的先秦时期,那个被人们称为人类的轴心时代里,像古希腊出了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一样,中国也出了一个圣人孔夫子,还有一位被人们尊称为“亚圣”的孟夫子。正是这个孟夫子,他也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对人的思考,对世界的思考,对社会制度的思考”:“民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一个堂堂的中国人,竟连中国自己的历史都没搞清楚,连中国文化的内容是什么都没弄清楚,就随意地大发牢骚,抱怨这儿,埋怨那儿,甚至不惜全盘否定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去得出一个明显站不住脚的结论。这难道就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应有的立场吗?这难道就是一个现代中国人所应有的态度吗?
在这里,我们应该好好地想想,为什么要去批评?为什么要去指责?批评和指责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想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还是只图一时之快地发发牢骚?一味地指责,一味地批评,一味地发牢骚,是不是就能把问题解决了呢?是不是就能让现状得到根本的改变呢?
我们每个人都不妨去设身处地想一下,如果在你做事的时候,旁边一直有个人在对你指手划脚,这也不好,那也不对,你自己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即便这个人说得非常在理,非常正确,但你能不能听得进去?会不会照他所说的去做?不会的,除非这人是你的老板或上司,否则你肯定会说,至少会在心里说:“你算老几啊?”
不管怎么说,批评和指责,就像一把手术刀。第一,如果你不是医生,就不要拿起手术刀。第二,即便你是医生,是专家,也要替病人想想,取得病人的信任。第三,作为医生,作为专家,你必须了解了病情之后再对症下药。如果能够不动手术就能治好病则是最好的。更好的一个例子是来自商人之间。任何一件生意的圆满完成,都是建立在了解、信任和喜爱的基础上。缺乏了解,无法信任,甚至讨厌对方,又怎么可能去完成交易呢?谁也不能保证对方是不是一个骗子,谁也不能保证对方是不是一个可靠的家伙,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会不会反悔。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无谓的猜测和怀疑,就是担心和害怕,这样又怎么能够把生意谈成呢?又怎么能把事情做好呢?

实际上,就像一个人不可能脱离家庭而存在一样,身为当代中国人的我们,同样无法来回避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无法来回避自己作为中国人的立场和定位,无法来回避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上,每个人的立场,其实都是和历史的潮流,社会的发展,还有个人出身紧密联系起来的。也就是说,和现实中的利益密切相关的。
那么,既然我们承认自己是个中国人,当然就要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来说话。是中国人就应该有中国人的立场,这是最起码的做人原则。既然是中国人,就应该尊重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既然是中国人,就应该尊重中国的历史事实;既然是中国人,就应该尊重全体中国人的共同选择。在这一点上,现代的中国人真应该好好向韩国人学习,还记得那位韩国姑娘李冬花对不热爱生养他(她)的这片土地,很难设想这个民族和国家能够去自强自立,能够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所发展。
身为当代的中国人,难道我们不应该先去好好想一想,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能够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仍然还会让那么多的人为之赞叹不已?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对于今天改善我们现代生活,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呢?
为什么我们不能冷静一些、理性一些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客观一些、务实一些呢?为什么我们不能用事实来说话,而只是一味地陷入偏激的思维呢?
你是中国人吗?是中国人的话,就永远也不要忘记:既然是中国人就应该有中国人的立场。既然是中国人就应该对中国人有信心。既然是中国人就应该有中国人的民族气节。
如果中国人自己都不对自己充满信心、充满信任的话,你自己都不去自尊、自爱和自强的话,那么还会有谁能看得起你?又还有谁会把你放在眼里呢?
中国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

我们看历史上的中国疆土,几千年的变迁,变化非常之大。远的不说,仅从清朝开始算起,近似英联邦的“中华联邦”,就包括现在韩国、朝鲜、越南和蒙古等地。到了民国初期,蒙古人还专门派人到广州,找到孙中山先生要求归属民国。
后来,日本先是把台湾岛和整个朝鲜半岛都沦为它的殖民地,更是变本加厉地侵占了中国东北,进而蚕食中国华北。最终引发了中国的全面抗战。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紧接着又爆发了内战。连番不已的战乱,不仅给全中国人带来了沉重的苦难,以至到海峡两岸的长达50年的对立和隔绝。而这期间,外蒙古也独立了出去。
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在新疆和西藏地区都有着和中央政府闹分裂的历史事实。就包括到现在的台湾,也一直在统一与独立间徘徊犹疑不定。为什么会这样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呢?我们说,根本的关键就是中国和中国人的共识问题。说到底也就是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如何来定义的问题。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正式称呼,实际上是从公元1912年的中华民国开始。虽然早在公元1689年的清朝,在与俄国订立《尼楚布条约》时,就已经开始使用“中国”作为国家的名称。但是那实在是中央帝国心态的用意,并不是清朝的正式名称。清朝的正式名称仍然是“清”、“大清”和“大清国”,并不是“中国”。这说明,我们中国的历史,并不是像现在很多人所说的那样,动不动就我们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
在这里,我们一定要弄清楚的是,有着5000年历史的是中华文明,不是中国这个国家的历史真有5000年,这个概念一定要弄清楚,否则就会闹笑话。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很多人说,“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却比不上200年的美国,这不是非常明显地说明中国人素质差吗?”其实这是很不讲道理的说法,根本的原因就是国家的概念与文化的概念弄混淆了。
所以,为了更好更方便地论述历史,我们不妨作如此的划分:按照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把整个中国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远古中国(秦始皇称帝以前),中古中国(秦始皇称帝开始到鸦片战争前),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前到新中国成立)和现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到如今)。也就是说,整个中国历史以鸦片战争的爆发日为分界,之前为古代中国,之后为现代中国。而古代中国以秦始皇称帝之日为分界,之前是原始氏族社会的远古时期,之后是帝王封建社会的中古时期。现代中国则以1949年10月1日为分界,之前是旧中国,之后是新中国。
这样就把原本错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这样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更方便我们去认清历史的本来面目,去分清现代中国与古代中国的区别,去弄清当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不同性质。区别和不同在哪里呢?用社会性质来表述的话,就是:远古代中国为原始共和社会,中古代中国为帝王封建社会,近代中国为权贵民主社会,而现代中国则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
那么,为什么要将1949年来作为现代中国的分界线,而不是1911年呢?这首先是出于尊重历史事实的考虑,也是尊重全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的考虑。不要忘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全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来作出的最终选择。
至于有些台湾人一直自居的正统,我们也不妨看一下这样三个关键的历史事实:
第一个关键的历史事实是:公元1949年,当解放军渡过长江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时,根据《李宗仁回忆录》,时任中华民国代总统的李宗仁先生,一直到他远走异乡去到美国,也并没有将代表国家法器的总统一职交付给其他任何人。而当时宣布下野的蒋中正先生,已经把总统一职交代给了原任副总统的李宗仁先生。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已经下野的原总统蒋先生,私下里运用他个人的关系和不正当的手段,偷偷地把整个国家的全部财产都运到台湾,然后并没有得到当时的国家元首,也就是代总统李宗仁先生的授权,也没有得到全中国人民的推选和同意,就私自宣布就任中华民国总统。这不是伪民国和伪总统,又是什么?
第二个关键的历史事实是:当今的联合国里面,占据中国席位的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你是正统反而被驱逐了呢?就因为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共同意志,这是留在大陆的中国人的共同选择。公元1949年9月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包括中国共产党和民盟中央等各个民主党派在内,会议代表们一致通过成立新中国的提案,并将新中国的国号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中国的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承认你了,国际上都不承认你这个“中华民国”了,你还算得上是哪门子的正统呢?
第三个关键的历史事实是:如今的台湾经济奇迹,事实上是建立在伪总统蒋中正私运到台湾的92万两黄金这个基础上。这个92万两黄金是怎么来的呢?是当时全中国的国库,是全中国的全部家当,是全中国人的国家财产。有关这段历史,在台湾人中只有细心的李敖先生最为清楚,也惟有他最最清楚为什么大陆人民一定要统一台湾。事情的原委到底是怎样的呢?李敖先生曾经说得非常清楚:

这个(台湾)为什么会有几个钱?这跟过去国民党逃到台湾来搞了一个币制,叫“金圆券”相关,金圆券颁布的时候呢,就是说全中国的老百姓,除了你手上的金戒指以外,你家里的黄金没收,雷厉风行。交上去以后呢,高速贬值。那个时候我在上海,你绝对想不到的,我在中午吃面,吃面的时候就发现牛肉面的价钱啊,饭店墙上的那个价钱啊,那个毛笔字还没干。好比一碗45万,贴上去了就50万,懂我意思吧。所以你要吃这碗面,准备50万吃这碗面还要快吃,因为不小心它一会儿就变成55万了,就变成这样子。最后发现印钞票的钱都超过了这个价位。停止了,国民党就逃到台湾来,就把全中国的老百姓的黄金,放到国库里面的一共92万两运到台湾,后来慢慢还是贬值,贬值到最后黄金慢慢……可是这时候国民党由于韩战的原因,后来又有什么越战这个机会呢,就……所以经济起飞。到今天就变成暴发户。变成暴发户了,现在看起来那些钱没有多少钱,就3亿美金,可是3亿美金,什么时候的3亿美金呢?是国民党逃亡时候的3亿美金,这批黄金到了台湾,大陆失掉了这批黄金。当时大家都穷,这笔钱就很重要。我们说这是“劫贫济富”,所以变成了举全国的财富来救了台湾一个省。可是大陆开始就先天不足,就是没有这个钱,所以大陆这个经济受到影响,直到现在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笔钱不见了。现在台湾人变成暴发户以后还讲,那大不了我还它好了。你还它,你可以还出3亿美金的黄金来,可是当时这个机会没有了。

其实李敖先生还忘了提到一件事情,就是这些黄金其实是偷运到台湾去的。因为并没有经过当时任代总统的李宗仁先生同意。没有经过国家元首的同意,私自把国家财产运到某个地方去,这种行为叫什么行为?
不错,你作为国民党进行全民族的抗战的领袖,所以全中国的人,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大家都支持你。可你接下来不是想着怎么去维护和平,怎样去努力建设国家,反而去积极鼓吹和宣扬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来压制民主,甚至公开向代表着进步与希望的“五四运动”精神挑战,不顾全中国人民的反对,一意孤行地去发动内战,处心积虑地要消灭异己。所以全国人民当然就不会继续支持你。没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国民党自然就打败了。然后,就是这样你还不好好地闭门悔过,反而去铤而走险,不惜以身试法去私自把国家全部财产席卷一空,跑到台湾省偏安一隅。结果发展到今天,就像李敖先生所说的:“举全国的财富来救了台湾一个省。”拿整个国家的财富来撑起了一个省的经济,这难道也算是某个政党和某个主义的伟大胜利吗?就像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哈姆雷特斥责他的母亲所说的:“羞耻啊羞耻,你真不知道羞耻啊!”
无论从尊重历史的立场上来看,还是从国际立场上来看,乃至全国人民的意志来看,所谓的“台湾独立”只能是死路一条。正像代表全国人民意志的《反分裂法》中所强调的:“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公元2005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先生在他的“四个决不”中,同样代表全中国人民来特别强调道: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任何人要危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13亿中国人民坚决不答应。在反对分裂国家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决不会有丝毫犹豫、含糊和退让。“台独”分裂势力必须放弃“台独”分裂立场,停止一切“台独”活动。我们希望,台湾当局领导人切实履行2月24日重申的“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和不通过“宪改”进行“台湾法理独立”的承诺,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表明这不是一句可以随意背弃的空话。中国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中国,大陆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大陆,台湾也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台湾。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全中国13亿人民共同决定。我们相信,广大台湾同胞一定会同我们一道,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定地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为什么中国一定要统一台湾?胡锦涛主席已经代表全国人民说得非常清楚了: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至于“如何统一,用什么方式统一,除了‘一国两制’之外,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些问题有赖于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了。但是,不管作出什么样的努力和决定,所有这一切,都必须要有一个大前提。这个大前提就是:一定要尊重历史,一定要尊重事实,一定要尊重全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那么,中国人的立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立场呢?
中国古代孟子曾经说过,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庭,家庭的根本在于个人。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中国人是每一个中国家庭的根本,而每一个中国家庭就是整个中国的根本。因此,我们说,中国人的立场就是基于中国人利益出发的立场,就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就是实事求是地来“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人民大众的共同选择”的立场,就是致力祖国统一、追求人民生活富裕和幸福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立场。
总而言之,我们所说的中国人的立场,就是捍卫中国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保障每个中国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权益和兼顾天下大义公理的立场。
说了以上这许多的废话,也无非是想表达出这样的一个意思来:让我们每一个现代的中国人都能去抛开冷战时期的思维模式,去摆脱掉意识形态的阴影,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而不是一味地盲从,以避开无谓的争执和无聊的敌意对抗。让我们把目光更多地去投向眼下的现实生活,去更多地关注如何改善我们眼下的生活,如何更好地让更多的人幸福快乐地生活。让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寻求以协商来取代争执,以合作来代替对抗,立足当前,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人民大众的共同选择。让我们继承和借鉴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以博大的胸怀,长远的眼光,务实有效的行动,去努力创造出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去成为一个幸福而快乐的现代中国人!
以上的这样一个立场,就是我们强调的中国人所应该有的中国立场。

第二章
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
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
男耕女织不相失
——《忆昔》唐朝•杜甫


梁漱溟老先生曾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我们生活的依靠,文化其实是极其实在的东西。而在我看来,文化则意味着生活的方式、观念和主张。同样的,文化的目的就是要能改善我们的生活,包括生活方式、观念和主张。这样说来,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观念和主张。中国文化的目的是要改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观念和主张。这是不用再废话了的。然而,中国文化,怎么样才是中国的文化呢?或者说,怎么样的生活方式、观念和主张,才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观念和主张呢?这个问题,似乎就不那么容易回答得上来了。


中国文化的实质


谈到中国文化,可以说,每一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看法和认识。这些看法和认识,大概可以归结为四大类别:一是赞美的态度,为5000年的中华文明而自豪,认为非常地了不起;二是诋毁的态度,把中国的落后归结为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认为如果不是传统文化的束缚,我们早就是世界第一强国了;三是既有肯定也有否定,总体上趋于肯定,认为可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四是既有否定也有肯定,总体上趋向否定,认为传统文化最好还是作为古董文物才更有价值。这四种态度,应该说都有各自的道理和看问题的角度。
然而,我们谈论中国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逞口舌之利,争一时的意气或逞什么个人的威风。我们的目的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立身的根本。这就好像我们的身体,尽管这个身体时常会生个病,或碰个伤口什么的,不时地会让我们不舒服,让我们不好过。可我们还是得每天要吃饭来喂养它,穿上衣服来保养它,时不时地还要去做体育锻炼来强健它。同样的道理,我们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也应该是这样出于爱护和发扬光大的务实、积极而有效的态度才对。
那么,怎样才是务实、积极而有效的态度呢?
“务实”,就是我们在上篇文章谈到的,最起码的你要去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大家的共同选择。
“积极”,就是尽量去避免戴着有色眼镜来看问题,尽量去避免带着个人的情绪来看待问题,尽量去避免带着不可告人的恶意来混淆问题。戴着有色眼镜,带着个人情绪,带着不可告人的恶意,这些都属于消极地对待问题,这样往往就会容易产生偏见和对抗,不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反而会干扰和妨碍了问题的解决。
“有效”就是要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目的。也就是说,提出问题是为了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去作无谓的争论,那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
事实上,我们所要讨论的中国文化,在现实中一直就存在着两种区别很大的不同认识和看法。一个就是说中国文化应该包括中华民族内各民族的所有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和平等存在的关系。还有一个,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化,就是以汉文化为主,以其它各民族文化为辅的中国文化。正是这样一个主次分明的中国文化,所以才会形成诸如“炎黄孙子”、“华夏儿女”和“龙的传人”等等的说法。应该说,这两种认识和看法代表了两种根本不同的心态和立场。
一个是从务实出发,一个是以正统自居,各有各的主张,各有各的道理。然而,究竟哪一种看法,是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实质呢?
我们经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到底是怎么个博大精深呢?当然就是体现在它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上。但是一旦回到现实当中来,往往会有很多人好像就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不单单是指从炎黄时代开始的华夏文化,以及由华夏文化一直逐步演变成为后来的汉文化,还要包括中华民族内各个民族的所有文化,像蒙古文化、西藏文化、维吾尔文化、满文化、哥萨克文化、傣家文化和朝鲜文化等等等等,有多少不同的民族就有多少不同的民族文化,有多少不同的山水风情就有多少不同的乡土文化,有多少不同的乡民就有多少不同的民俗文化。所有这些民族的、地方的和民俗的文化,都应该是包含在中华民族的范畴里的中国文化。也就是说,即便是汉文化,除了常见的经史典籍,也还有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民俗文化,也还有各地风采纷呈的乡土文化。例如:由于中华大地的辽阔广远,加上历史的悠久而逐步形成的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岭南文化、徽文化、湖湘文化、荆楚文化、闽南文化、巴蜀文化等众多丰富多彩的乡土地域与文化。事实上,这些民间的地域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比经史典籍里的所谓秀才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更大。而中国的老百姓们,常常更多的是通过民间传说、戏曲或小说,通过当地的道观寺庙和历史遗迹,通过祖祖辈辈的言传身教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神韵的。

说到底,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就是如何让生活过得更舒适惬意,也就是所谓的怡情适性和陶然忘机的神仙境界。能够做到荣辱不惊、神定气闲,这才是真正的学问。能够把这种安详宁静让别人也能感受到,并和大家一同分享生活的乐趣和喜悦,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



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





有人说,“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大致上由三大地域文化组成,即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和草原地区文化。从文化类型上讲,中华文化由三大类型文化组成,即北部的游牧文化、中部的农耕文化、南部的游耕文化。”从地域文化来谈中华文化,倒也未曾不可。然而,中华文化的实质根本远非如此。事实上的中华文化是超越时空而生生不息的。一个尤为重要的例证,就是任何一个入主中原的民族,它都不可避免地要被中原文化所同化,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到中华文化的体系当中来。
所以,当我们谈论中国人的时候,就不得不谈到中国文化。谈到中国文化的时候,就不得不谈到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
不可否认,中国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文明。我们前面说过,中华文明并不只是华夏文化或汉文化一脉因循的结果。但是,汉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要人们无论如何都要能够去合乎“天下大义”,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的一个核心关键。这个“天下大义”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以全天下人的幸福康乐来判断是非的宗旨和原则。这个全天下人的幸福康乐,就是中华文明的大前提和总原则,也是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一个根本原因所在。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总原则和大前提,所以,才有了“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海纳百川的气派。按照韩愈的说法,显而易见地是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兼收并蓄,待用无遗”。
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维护传承,二是重视积累,三是善于总结,四是巧智创新。第一个“维护传承”,就是把前人的宝贵经验和学问继承下来。第二个“重视积累”,就是注意搜集所有的资料和经验教训,见多才能识广。第三个“善于总结”,就是要善于把传承和积累的东西整理出来,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第四个“巧智创新”就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巧思妙想来推陈出新,以超越前人,建立新功。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由于现在的人们看到的大多是清朝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常常会误认为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以为诸如“厚黑学”、鬼谷子和《孙子兵法》这些权术兵谋就是中华文明的精髓,那可就真是大错特错了。就像美国人亚瑟•亨•史密斯所写的《中国人的气质》一书,其实描写的只不过是满清以后的中国人,并不能完全地代表几千年的中国人特性。这种清朝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我把它称作“满清遗风”。同样地,民国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北洋遗风”。例如说,“中国人没有时间观念”,“中国人忽视精确”,“中国人麻木不仁”,“中国人缺乏公共精神”等等,实质上更多的是“满清遗风”和“北洋遗风”的真实体现,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面貌。
比如说,按照《中国人的气质》一书中的例子,如果中国人真的是忽视精确,那么,那部流传了几千年而对中国农业有很大帮助的农历,就不可能被发明出来了。那么,汉朝时张衡的种种发明,制浑天仪,造地动仪等,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了。还有那座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的赵州桥,这座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桥的存在,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了。还有那些在高崖峭壁上悬空而建的寺庙和道观就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所以,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文化并非只是“满清文化”或“北洋遗风”。“满清文化”和“北洋遗风”充其量只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却不是中华文化的全部,更不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全部。就是说,不要看到了几匹黑马,就以为全世界的马都是黑的。不要看到了几只小白兔,就以为全世界的兔子都是白的。
不过很多时候,我们现代的中国人是连清朝时的中国人都比不上的了。曾有个沙俄时期的俄国文学家在一本书中回忆他在和一个清朝时的中国人一起吃饭时,那个清朝人在吃饭前,总不忘先恭敬地作个手势说:“您先请。”
说到清朝时的中国人,正好这里有份资料,是说公元1876年,美国曾经组织了一个调查中国移民问题的联合特别委员会,专门就中国移民问题作了一个《调查中国移民问题的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其中,一个拥有7万5千英亩土地和5万头羊的农牧场主豪立斯特的证词是这样的:

问:这些中国人的道德情况怎么样?
答:非常之好,我想,在这全部,400个中国人中 (指在该证人所在地圣巴巴拉郡工作的中国人:引者),一年之内只有5个人被逮捕拘留过。其中两个人被解雇;有两个案件是由于小小的偷窃罪,从他们自己人那里偷窃蔬菜或蔬菜一类的东西。在我一生当中从来没有看见过比他们更好的人。
问:这种移民的道德方面和同样阶层的其他移民比较起来怎么样?
答:要好得很多,以致使我感到,如果异教的教训能造成像中国人那样诚实的人,我要认真考虑自己去当异教徒了,我相信诚实,我相信诚实的人。
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如健康等等怎么样?
答:那些劳动熟练,了解我们的工作,而且具有某种经验的人,都是我看见过的最好的工人。在体力方面,我不认为普通的中国人能赶得上普通的白种人,虽然我看到过一些例外,有些中国佬非常强壮,非常好。中国人不是非常强壮的人,但是他们是非常诚恳,非常好的人。他们竭尽全力来工作,我一生从来没有看到过任何其它民族是这样工作的。
问:他们的健康状况怎么样?
答:是第一流的。我难得看见一个虚弱的中国人。
问:在他们之中,你曾否注意到过有什么容易得皮肤病或斑疹或任何这一类疾病的因素?
答:一点也没有。
问:他们个人卫生方面的习惯怎样?
答:比白种人的习惯要好。我用的那些工人都是我在一生中雇用过的最干净的工人。他们一生每天都在洗身子。在这方面他们使我们自己的人感到羞愧。

是的,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事实就是,也正是清朝时的中国人让全世界都知道,地球上还存在着这样一个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反过来看看今天的中国人,想想我们眼下的所作所为,作为现代中国人的我们真应该感到脸红了。
那么,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一个理想的中国人,应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
我们说,一个理想中的中国人,他应该是能够做到“晓大义,明事理,顺人情,通权变,求务实,料事先,达成果”的人。一个理想中的中国人,他必须首先要明白天下人的共同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天下人的共同安康快乐,才是真正的安康快乐。一个理想中的中国人,他必须时常提醒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符合中华民族的最高理想与最高境界:仁、义、道、德、礼、智、信。这其中,让全中国老百姓最为耳熟能详的就是一个“义”字。
那么,什么是中华民族一直提倡的这个“义”呢?它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呢?
第一,就是“正直者为神”,就是要像传说中的包公一样能够明察秋毫。也就是朱熹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不过现在有很多人其实是误解了他的原意。“存天理,灭人欲”的本来意思,其实不是刻意要去压抑人性的欲望,而是要去做到“正直者为神”的境界,到了这种境界的第一个好处,就是要能够明察秋毫。就像传说中的包公那样,没有人能够瞒得住他,更别提那些心虚胆小的坏人了。前面我们讲过的那个苏琼的故事,也是一个现实中的实例。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最终能够去除了私心,这时他再来看问题时,就不会带有个人的欲望和个人的情绪,这样,就能够最好地防止“偏信则暗”而能保证做到“兼听则明”。
第二,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朝时的儒学大师张载说过的几句话。其实这在《论语》里,孔老夫子就在谈到诗歌的价值时,说到“告诸往而知来者”,告诉以前所发生过的事情,让人们能够去弄清未来的趋势。只是张载老先生将这个意思延伸开来,范围涵盖更广了。就是说,不光诗歌是如此的作用,所有的学问都要为了后世的太平,应该把圣人的绝学流传下去,心存天地远,命为民众生。
中国人常常要讲“同心同德”,同什么心?同什么德?就是要同“为万世开太平”的心,要同“为万世开太平”的德,为什么要同心同德?因为独木不成林,因为众志可以成城,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
第三,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要知道世界的潮流趋势,要知道时下人民的共同愿望,要知道未来形势的动向。到了一个新环境新地方,还要察探乡情民俗,然后去“入乡随俗”。
“识时务者为俊杰”并非是要做墙头草随风摆,而是要时刻不忘“和为贵”这个根本的道理。就是要认清刀兵相见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祸害天下,而只有“化干戈为玉帛”,只有推行礼仪仁德的教化才能真正地繁荣社会,真正地造福大众。
第四,就是“防患于未然”。刘备在临死托孤时,曾经教导他儿子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不要以为一点点的小事起不了多大作用,就不去帮助人家。不要因为一点点的小错误无碍大局,就掉以轻心。积少可以成多,积沙可以成塔,积腋可以成裘。
以上四点总结一下,就是中国文化非常关键的核心内容:顶天立地,继往开来,最终的目的,是要去共同打造出一个千秋万代的太平盛世。
“顶天立地”,就是说做人要正直。中国人的传统说法:聪明正直者为神。唐朝的柳宗元在他的文章中说:“吾闻聪明正直者为神。”意思是说,我听古话说,聪明正直的人就能成为神。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引用的说法是,“聪明正直,死而为神”。但在柳宗元的说法,好像不是死而为神,是活着也可以成为神。印象中有本书法字帖的前言里,就介绍过,说书法的最高艺术境界就是化为神的境界。以“柳体”著称的柳公权,也说过“心正则笔正”的话。
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一百二十回里,也曾经专门作了一个神话般的叙述,书中说宋江被奸臣下毒害死后,灵魂不散,便去向当朝的皇帝宋徽宗托梦诉冤。宋徽宗醒来后很害怕也很疑惑。这时正在皇帝旁侍候的青楼女李师师就说,一个人能够做到正直,就必定会成为神。难道说宋江已经死了,所以就来显灵来托梦给陛下?
“正直者为神”,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他能够真正地做到诚实正直,能够做到“俯仰天地而无愧怍”,也就是能够做到抬头看天,低头向地,都不会羞愧害怕的话,那就可以成为一个神了,人世间也就没什么秘密能够瞒得住他了。
“继往开来”,就是说光做一个正直的人,其实还远远不够。还要去努力成为能够派上用处的大器。过去的人们说一个人没出息时,就常常会说他“不成器”。评价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实在是不够好时,就会说这个人“成不了大器”。
公元2004年4月,我在河北赵县的柏林禅寺亲身感受禅的魅力。柏林禅寺里有个佛学院,每个周六的晚上,都会有人专门讲课,主要是与禅文化相关的内容。当时还是代理方丈的明海法师,也经常会去讲课。有一次他讲课的题目是《人生三要》,讲解人生中的三个要点:“器、识、缘”。明海法师讲道,在人的一生中,“器”是基础,“识”是根本,“缘”是条件。人生的三要,其中的一要就是“器”。
按照我的理解,“器”的本意,就是装东西用的器皿。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除了做人要正直成神外,还要把从前圣贤传下来的宝贝:子曰佛说,等等都盛装起来,再传给以后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可以派上大用场的大器。《论语》里,孔子评价他的学生子贡时就把他比作“瑚琏”。“瑚琏”就是古代祭祀时用的珍贵器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后人就把它连起来了说,就叫“瑚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中国的文化里,一个人的器识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上司非常赏识他的部下,就叫做“器重”,意思是把他当作一个可用之材来看重。丰子恺先生在一篇名为《李叔同先生的文艺观:先器识而后文艺》中曾提到有一次,当时还是丰子恺老师的李叔同先生叫丰子恺等几个同学去他房间里谈话,还特地把案头上的一册《人谱》,翻出其中录自《唐书•裴行俭传》的一节。大意是说,在唐朝初期,有王勃等人都以文章写得好而出名,很多人就据此认为他们迟早会成为显贵的大人物。而有一个叫裴行俭的,在见到这些人之后说,一个真正的名士应该心存高远才行,应该先注重人格修养,然后才看重文章艺术。像王勃这些人,虽然文章写得好,但是为人心浮气躁,肤浅张扬,怎么能成为大器呢?
“先器识而后文艺”就是要先弄明白做人的根本,弄明白为人处事的根本,然后才能谈到其它。清朝时以“虎门销烟”而闻名于世的林则徐,就曾经有一个座右铭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生死可以利益于国家的话,那么就应当一往无前地去为所当为,而不会因个人的得失利害而去明哲保身。
章太炎先生也曾经说过:“(中国人的)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中国人做学问的根本,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更不是为了明哲保身,而是为了找到自己的本分,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为了“务实致用”。最终是要有利于天下,有利于整个社会。
“先器识而后文艺”,在现代人眼里,似乎能够这样的要求已经很少了,更不用说能够做到了。恐怕这也是人们常说“世风日下”的一个重要理由吧。


第三章
端午节、正气歌与民族气节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敢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人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类毫无意义的苦艰,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鲁迅《鲁迅全集》




表面上看,中华民族似乎是一个崇尚牺牲的民族。像我们这里要提到的屈原、岳飞、文天祥、谭嗣同、陈天华和瞿秋白等,都是因为视死如归而青史留名的。而那些主张和议、妥协甚至投降的人,像秦桧、洪承畴、李鸿章和汪精卫,则往往要背上叛国卖国的恶名,作为民族的败类而遗臭万年。
然而,风水轮流转,近年来一直听闻有人要为历史翻案。例如说杀死岳飞的其实是宋高宗赵构,秦桧不过是遵从皇帝的旨意行事而已,只不过是最后替人背了黑锅。又说,洪承畴最后投降清朝,说到底是对清朝巩固政权出了些力,是有利于老百姓的,是有利于民族大团结的。更有甚者,竟然把李鸿章捧为民族英雄,似乎他割地赔款,倒是天经地义而理所当然的了,理由是国家太弱,打不过人家嘛。好在汪精卫还没有人想到要去为他平反。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有着“汪氏第一秀才”之称的胡兰成,他那娇情作呕的《今生今世》和那根本是胡说八道的《禅是一枝花》,有段时间竟然成了市面上的热销书。连汉奸文学都开始大行其道了,这不是咄咄怪事又是什么呢?
这一连串的翻案动向和趋势,究竟说明了什么?是因为我们的国家真的已经开始强大了,已经不需要对死难的英雄歌颂赞美了吗?还是人们一直传颂的英雄传奇真的是给弄错了?难道说在已经远离了战火多年的今天,对于那些为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历史人物,我们就可以忘恩负义地去抹杀他们的伟大牺牲所带来的巨大贡献吗?



端午节与屈原的传说





去年的端午节时,中国出了一个大新闻,就是韩国人将端午节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事情。而这个原本出自中国的端午节,历史上一直传说是和屈原有关。
屈原是战国时的楚国人,曾任楚国三闾大夫,是与楚王有血缘关系的楚国贵族。根据史书记载,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也是与秦国和齐国并列三强的一个大国。著名的“合纵连衡”中的“合纵”,就是指楚国联合包括齐国在内的其它五国,一起来纵向抵抗强秦。“连衡”则是秦国为分化“合纵”而采取的制衡策略。时任楚国大夫的屈原,虽然博闻多才而善于治乱,力主振兴楚国与秦国相抗衡,却因性情刚直不阿,而被把持朝政的奸臣所排挤陷害,受到楚王的流放。后来,屈原虽然过了20多年的流放生活,却仍然始终关心着楚国的命运,他陆续地写出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著名诗篇,表白了自己不愿与黑暗腐朽的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决心。虽然遭受了小人的嫉妒排挤,他对自己所面临的险恶处境,却丝毫没有放在心上,他所担忧的是国家的衰落。最终当楚国被秦国所攻陷的那一年,他也悲愤地选择了自沉汨罗江而死。而楚国的老百姓们听说后,就纷纷划船来救他。为了不让江里的鱼吃咬他的身体,又将糯米用粽叶裹好投进江中喂鱼。据说这就是许多地方过端午节时“赛龙舟”和“吃粽子”的来历。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三大节日之一的端午节。中国人的习俗,在这一天通常是要裹粽子,悬挂艾蒿或菖莆在门上,在庭院中熏苍术或白芷,女子们会佩带上小香囊,男人们也可以佩带上小香袋。一些有江河湖海的地方,还会举行赛龙舟的活动。在很早以前,大人们还会有喝雄黄酒的习惯,而小孩子们则只是把雄黄酒轻轻地涂在额头或手臂上。传说很广的民间故事《白蛇传》里,白娘子就是在端午节的这一天,被许仙勉强灌下雄黄酒,结果一个不小心就显出了原形,吓得秀气柔弱的许公子是掉头就跑。
但是,现在的医学常识告诉人们,雄黄其实是有毒的,于是,渐渐的喝雄黄酒的习惯至少在城市里已经很少见了。
总之,无论是挂艾蒿也好,挂菖莆也好,熏苍术或白芷也好,还是女佩香囊男戴香袋也好,据说这些都是为了防病祛邪才留下的民风习俗。在中国,每年农历的五月初,正是春去夏来季节交替的时候,万物苏醒过后,蚊子苍蝇等等也开始日渐活动频繁起来。在这个时候,提醒人们准备一些防治的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自然就是非常有必要的了。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唐朝的文秀有一首名为《端午》的诗是这样说的:“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当时屈原被流放到江边,披头散发地一边走一边吟着诗,脸面憔悴,看上去衰老不堪。有位渔父看见了就问他说,你不是屈大夫吗?怎么会沦落到如此的地步呢?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所以就被流放到这里了。渔父就说,凡是圣人,一般都是不会拘泥于物而能够与时俱进。既然全世界都已经皆浊不堪,你又为什么不去随波逐流而见机行事呢?既然大家都已经醉了,为什么你就不能也稍稍喝点清酒来与人同乐呢?为什么一定要自诩清高而被流放呢?屈原回答道,我听说,刚刚洗过澡的人,必定会弹去帽子上的飞灰,抖落衣服上的尘土。那么谁又情愿以清白高洁的身体来忍受庸俗的污染呢?我宁愿跳进江河中去喂鱼,也好过让那世俗的泥沙玷污了我的清白。
司马迁在评价屈原时曾有过非常动情地描述,大意是说:我在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的时候,深深为屈原的志气所感染。当我到长沙时,特地去看望了屈原沉江自尽的地方,由此可以想见到他当年的为人,令人禁不住唏嘘感慨不已。等到后来读了贾谊的《吊屈原赋》,看到贾谊又责怪说,凭借屈原的超人才干,如果去游事其它诸侯的话,又有哪个国家不能容纳他的呢?结果把自己沦落到如此地步,真是不应该啊。尤其在我读过《鵩鸟赋》之后,看到贾谊把生死等同看待,而把人生的进退去留升降看得很轻,一下子又不禁沉默无语而若有所失了。
这让我忽然想起,原来我在邮局上班时,曾遇到一位已经退休了的老师傅。闲聊间,那位老师傅忽然就提到关于生死的话题来。他说人年轻的时候啊,好像从来没把死当作一个值得认真的事情。可真到老了的时候啊,才真的觉得死是蛮可怕的事,才真正感到,过一天就少一天了。我听了这样的实在话,就一直放在心里感叹不已。
有过这样的经历后,再来看看屈原,就觉得他真是非常地了不起,因为他自沉汨罗江时,就已经是白头搔更短的老年人了。在常人已经是开始贪生怕死的时候,竟然还会有这样的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会一直到最后都不肯作出任何妥协,甚至不惜一死来维护这个坚定的信念,这样的胸襟气魄可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得到的啊。
非常遗憾的是,毕竟屈原的历史太过久远,我们无法从中再去考证到什么更具体的细节来加以分析。然而清朝末年的谭嗣同,还有民国初年陈天华却离我们相去不远,从他们身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屈原大夫的影子。谭嗣同曾有一首狱中绝笔诗,是这样说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那种对世事的无奈与对信仰的坚定决绝,想来也应该是和屈原不相上下的吧。而以《警世钟》闻名于世的陈天华,后来在日本求学时,为了警醒世人甚至去选择了投海自尽的极端方式。临终前他遗下洋洋万言的《绝命书》,其中有这样几句:“猛睡狮,梦中醒,向天一吼!百兽惊,龙蛇走,魑魅逃藏。”在他内心里,应该是惟有一死才能惊醒世人的醉生梦死吧。
听到他们的所思所想,看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再来感受一下今天的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不禁令人深有感触。我常常在想,虽然我们并不赞同轻易去死,不赞同那种将生命视同儿戏的不负责任。但是,在确实需要有人挺身而出的关键时刻,为了自己的信仰而选择慷慨就义,借此来唤醒沉睡已久的世界,以避免更多的流血和牺牲,如此崇高而伟大的眼界、胸怀和气节,又怎能不令人击节赞叹呢?又有谁能说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不是烈士先贤们用满腔的热血和生命而换来的呢?


文天祥与《正气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能够写出这样豪气干云般诗句的人,正是南宋时的文天祥。作为被后人所敬仰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名字其实是和南宋的覆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当我读到这段历史时,常常也会有着与读到屈原的故事一样的感慨。然而,有时我也常常在想,难道非得以死来报国吗?难道就真的找不到其它更好的办法了吗?
比如我就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二战时美国的著名将领巴顿将军,曾有段著名的战前动员,大意是这样:“以死报国从来不会赢得战争的胜利,只有让敌人去为他的国家而死,才能最终赢得胜利。”仔细想想,的确是很有道理啊,大家都战死了,又由谁来夺取最后的胜利呢?

公元2002年,我因出差到广东珠海,曾在海边伫立时听到同事介绍说,前方的不远处,就是文天祥经过的零丁洋。就在那里,就在那茫茫的一片汪洋中,诞生了那首著名的抒怀之作《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据说,当时抓获文天祥的元人张弘范,曾强逼文天祥去写信劝坚守在崖山的宋军投降。这时文天祥就把这首《过零丁洋》拿了出来。当汉人出身的张弘范一看到最后的这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顿时哑口无言,于是便不再与文天祥为难。南宋灭亡后,张弘范请求如何处置文天祥,元世祖忽必烈说了一句:“谁家无忠臣?”随即吩咐要礼待文天祥,一心要劝降文天祥来为元朝服务。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什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贤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菜市口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什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什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曾有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想着文天祥为什么执意一定要去赴死。难道说,除了一死了之,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直到有一天无意中看到文天祥的这句:“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仁义,有时的确是要用鲜血来作为代价的。而在这如此紧要的生死关头,只求问心无愧的一念,就可以让人直面生死而无所畏惧。也许,这就是人之所以大大地不同于蝼蚁的道理所在吧?




第四章
中国是个曾经的理想国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国际歌》(法)欧仁鲍狄埃 词 彼尔•狄盖特 曲



古人有话说:“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意思就是说,在一瞬间决定生死,有时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每天面对生死的抉择,明知一松口就是一条活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够继续坚持自己的信仰去直面死亡而无怨无悔,这可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了。回想我们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像文天祥、谭嗣同、陈天华、岳飞、瞿秋白和方志敏这样的中华英烈,正是凭着这样一股“义重于生便舍生取义”的浩然之气,正是他们视死如归的的大无畏的精神气节,才会把数千年前的中华文明一直绵延保留至今,才使得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仍然生生不息。
那么,有着至少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在她那神秘而高贵的外表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一个奥妙与神奇,让如此众多的英雄们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誓死捍卫呢?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与当今号称先进的“西方文明”又有着怎样的根本区别呢?
我发现,这个根本的原因和惟一的答案,就是:中国是一个曾经的理想国。
“曾经的理想之国”,这就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根本。说到底,中华文明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这曾经的光亮,曾经的荣耀,曾经的辉煌,一代又一代地,如同传递火炬一般地,把它传承下去。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一直流传至今的关键所在。
在二千多年以前,虽然也有个古希腊的柏拉图写了本《理想国》。可终究那是出自他个人的想象。如果说柏拉图所描绘的“理想国”,在西方社会里,一直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幻乌托邦的话,那么,早在至少2500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就已经有人深信“理想国”是一个真实不虚的事实存在了。所以,孔夫子经常在说,要“克己复礼”以回到从前的太平盛世:大同时代。“天下大同,共生共荣”,有没有过这样一个曾经的辉煌历史,正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根本区别所在。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一个和平富足和康乐的幸福社会,不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而是曾经确确实实发生过的事实存在。
而对于这样一个“理想国”的最终实现,在西方却几乎很少有人会去相信。曾几何时,“理想国”几乎成为“乌有邦”、“乌托邦”的同义词。不仅如此,就连基督教信奉的基督耶稣,也是有很多人不敢相信他的牺牲是真的。
然而在中国,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中国人向来不缺为了这个伟大理想而献身的志士英烈。
像我们所熟知的康有为先生的《大同书》,以及孙文(孙中山)先生的大同世界理想,其实都是源自于《周礼》。“大同”一词就出自《周礼•礼记》中的《大同篇》。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不是人们常说的汉唐,而是远古时期的周朝。正是周朝的辉煌奠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而造就了像孔夫子、老子和庄子等等到今天仍然无比杰出的思想家们。而其中的孔夫子,则一直主张“复古”,就是主张要回到周朝:“吾从周”。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我们不能把周王朝等同于秦汉以后的帝王社会。
事实上,“君王”和“帝王”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像尧、舜、禹这样的君王是要兢兢业业地为大众服务的公仆,而秦始皇以后的帝王则是家天下的唯我独尊者。孟子曾回答武王伐纣是否是轼君时说,我只听说杀了一个武夫,未曾听说杀的是君王。意思就是你不能造福大众就不配为君王。
事实上,“中国”这个词汇的本身含义,也并非如现在的人们所误读成的“中央帝国”。长久以来,“中国”的真实含义是“继往开来的中坚之国”。这也正是为什么时候中国人从小就要学圣人效先贤的唯一原因。这也就是文天祥为什么视死如归的唯一原因:读圣贤书,所为何事?仁至义尽也!仁义的根本,就在于坚持继往开来而生生不息。如此才能“而今而后,于心无愧。”一个生命的意思就在于此,一个民族的意义就在于此,一个国家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与天下大同





公元1911年4月24日,中国南方某地的深夜里,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灯光下一个年轻的身影正在挥笔疾书: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能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
是的,这正是林觉民烈士当年忍痛挥泪而就的《与妻诀别书》。让我们再用今天的语言来复述一下其中的微言大义吧:
意映,我的至爱:
我现在用这封信与你作永别! 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世间的一个活人,而等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是阴间里的一个鬼魂了。我写这封信时,泪水和着笔墨一齐而下,以至差点儿不想再继续写下去了,但又怕你不能体谅我的苦衷,以为我竟忍心不管你而去死,以为我忘记了你其实并不愿意我去死,所以强忍住悲痛来告诉你我内心的所想。
我爱你!爱你至极!就为着爱你的这个念头,让我敢于去死。自从遇见你,我常常祈愿天下的有情人都终成眷属。然而,现实却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到处都是贪婪的豺狼恶狗。真正能够做到快乐称心的,又能有几家呢?想到此,我真的不能像潇洒的古人那样,学神仙们一样去忘情地逍遥自在啊!古话说:仁者因为敬爱着自己的父母,所以也去敬爱别人的父母。因为爱护自己的孩子,所以也去爱护别人的孩子。而我也正是把爱你的这颗心,去帮助天下人去爱其所爱。所以我才敢于先你而去死,而置你不顾。但愿你能体谅我的这份心意,在你为我的永别啜泣之余,也不要忘了以天下人为念,应该也会高兴我牺牲自己的身命和你的幸福,去为天下人谋取那永远的幸福。希望你不要为我而难过。
……
名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烈士,是福建省闽侯县(今在福州境内)人。公元1900年入福建高等学堂就学。1906年东渡日本,第二年开始入庆应大学攻读哲学,兼习英文、德文。不久加入同盟会,积极从事反清活动。1911年春到香港参加广州起义筹备工作,后又回福建组织了十几位志士同到香港,随后就参加了1911年4月27日下午的广州起义。在奋勇攻击总督衙署时不幸受伤被俘。后赴刑场从容就义。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从这些字里行间之中,我们看到在烈士的心中,“天下人”的分量最重。为什么呢?同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方声洞烈士,也在给父亲的遗书中说道,好男儿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不能建功立业来强大自己的祖国,那么能够去努力奋斗乃至牺牲,也是一件无比快意的事情。儿子我今年已经二十六岁,按说对于家庭有应尽的责任义务。但是,国家如果被四分五裂的话,那么个人的自身当然也就不能保存了。即便是为了个人和家庭,也不能不去死中求生了。儿子我今天奋力驱逐满清,是在尽一个国民对国家的责任,同时也是为了保卫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幸福。等到将来革命成功了,那时,我们一家也都是中华的新国民,我们的子孙万代,也就可以永远生活在幸福安康之中了。想到此,我虽然已经牺牲,也会瞑目含笑于九泉之下了。
这就是中国人的天下观:如果国家都不存在了,个人与家庭又怎么能够幸福安康呢?为国家而牺牲,即是为自家幸福安乐而牺牲。惟有致力天下太平,惟有让全天下人一同共享和平安宁,这才能够葆有真正的幸福与安乐。
林觉民在《与妻诀别书》中引用的这句“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实就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孟子》一书。而孟子的这句话,又是源自于古籍《礼记》中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我们翻开《礼记》的《礼运•大同篇》,就可以看到这一篇里,是如何描述了一个怎样的远古时期中国社会的美好画面,这其实就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所一直念念不忘的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意:大道兴盛的时候,天下的人都是一心为公。选拔贤者和能人,是以讲究信义,待人和睦来作评判的。所以,人们不会光想着为亲朋好友们着想,也不会光想着去疼爱自己的孩子。老人们会尽享天伦,年轻人会各尽其用,孩子们都有人来抚养照顾,那些孤寡残疾,生了病或受了伤的,无家可归者,都会得到专门的护理和收养。男人有男人的本分,女人有女人的归宿。金银财宝遍地都是,而没有人会视之若宝去珍藏。只恨自己不够卖力,却不是只为了自己。就是这样,阴谋诡计就没了市场,强盗小偷也就无人肯作,所以,也就没有什么要去防备的了。这就是太平盛世的大同时代。
实现这样一个幸福社会的前提,其实也很简单,但是对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来说,却也是很难办到的。那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到天下的人们都一心为公的话,这样一个幸福美好的日子就会不期而至了。否则呢?如果大家都不能一心为公的话,又是一个怎样的情形呢?在《礼运•大同篇》里,接着大同社会后,又描述了小康社会的大致轮廓: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大意:到了今天大道消隐不见的时候,天下的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家庭家族,各自亲近各自的亲朋好友,各自去爱护各自的子女,好东西也会尽力去争取,全是为了自己。统治者世代相传形成一种习惯,修筑高墙坚城,开沟蓄池,以此作为屏障。制定礼仪作为法纪,用以规范君臣,用以督促父子,用以和睦兄弟,用以亲爱夫妇,用以设立制度,用以建设乡村,用以激励勇士智者,用以奖勤罚懒。所以,计谋就开始兴盛起来,因而争斗也就开始普及。像大禹、汤王、文王、武王、成王、周公这些人,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六个堪称君子的人,没有说不崇尚礼的,以此来推行他们的主张,以此来衡量他们的诚信,以此来制定赏罚的标准,来促使人们追求仁义,彼此谦让,用规范来保证人民的生活。如果这些都做不到的话,就会大势将去,人们就会感到大难临头了。
我们看到,小康社会是“大道既隐”时的退而求其次。也就是说,如果大同社会是太平盛世的话,那么,小康社会只不过是升平盛世。所以就有学者指出,很多人所推崇的汉唐盛世,其实也只不过是升平盛世,不是太平盛世。太平盛世就是大同社会,是“大道之行”的社会,到了那个时候,天下为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家都会过得幸福快乐。
所以,孔子的一生自始至终都在弘扬大道,他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说,如果有哪天能够做到了“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就是要节制自己去替别人着想。礼的根本意思就是为别人着想,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着想。如果有哪天全天下的人都能够做到了适当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能够去为别人着想,为社会共同利益着想的时候,那么全天下的人就都是仁者了。所以想要成为仁者,就从自己做起吧,不用也不必去指望别人。






















《赵氏孤儿》中的中华大义





如果用一个字来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那就是这个“义”字。通常对一个中国人最好的评价,就是这个人仗义不仗义,讲不讲义气,仁义不仁义。当然,关于这个“义”,怎么去做才能称得上这个“义”可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总的来说,和平安居时的义,和遭逢乱世中的义,显然是大有区别。朋友间的情义和国家间的大义,显然也是各有不同的对待。而个人的生死之义与千秋万世的天下大义,那就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了。
例如,《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曾经在评价三国时期的臧洪时说道,曹操派大军去围困雍丘,当时驻守雍丘的张超情况危急。这时张的好友臧洪到处求救,如果仅就臧洪个人的情义来看,他那为了朋友不惜光着脚奔走呼号,四处借兵相救的样子,确实是值得肯定的壮举,也确实令人同情。可是话说回来了,英雄豪杰对于进退取舍,应当时刻以守义来作评判。如果只是为了哥们儿义气而感情用事,也不过是势利的行为罢了。更何况当时的雍丘已经是非常危险的偏城一座,在这种情形下,臧洪不顾袁绍与曹操刚刚结盟一致对外这个事实,反而跑去向袁绍借兵去打败曹操来救张超,在遭到理所当然的拒绝后,又迁怒于袁绍,与之反目成仇交战而死。这不是出于意气用事的愚蠢行为又是什么呢?如此这样来讲,失败也是早就注定的了。
司马迁也曾经说过:“真正有见识的人固然会把死看得很重。但是也不会像那些凡夫俗子一样,动不动就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去寻死轻生,这可不是勇敢的表现,实在是胆小的懦夫行为。大英雄胸怀天下大志,一方面并不怕死,一方面更要看值不值得去死。如果自己的心愿没有完成,哪怕还有一线希望,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去重整旗鼓,当然就不会去舍义而轻生。”
中国历史上,能够把这种“义”和“生”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就是戏剧《赵氏孤儿》。这是元代的戏剧家纪君祥根据《史记•赵世家》中一段搜孤救孤的故事改编而成的。这部戏还曾经被介绍到欧洲,成了第一部名扬全世界的中国戏剧。虽然这个流传广泛的故事有着众多的版本,但我们还是以史书里的为准介绍给大家吧:
春秋时期的晋景公三年,晋国大夫屠岸贾出于个人的仇恨,蓄意要诛杀对晋国有功的赵氏家族。这个屠岸贾,一开始受宠于晋灵公,到了晋景公的时候他就当上了司寇,于是就借机发难,以晋灵公的死与赵盾有关为由,煽动将军们说:当时灵公死难的时候,赵盾虽然并不知情,但事情却是因他而起,事后,他也没有惩治作为凶手的弟弟,那么与主谋又有什么区别呢?以臣子而犯上君,他的子孙却仍然在朝为官,这是什么道理啊?应该将赵家全部杀掉作为惩罚。同是晋国大臣的韩厥为赵家辩解说:“当时灵公遇难的时候,赵盾正在朝廷之外。所以国君认为他没罪,所以就没拿他问罪。现在事过多年,大家反而旧事重提要杀掉赵氏全家,恐怕正好违背了国君的原意吧?像这么大的事情而不禀报国君,这不是目无国君又是什么呢?”屠岸贾不听。于是,韩厥就私下跑去告诉赵朔让他逃跑。赵朔不肯,说道:“你一定不会让赵家断后的,那么我就算死,也是无恨无怨了。”韩厥答应了下来,就对外称自己有病不去上朝。屠岸贾就瞒着晋景公,与将军们合谋,擅自集合了三千人去灭了赵氏家族。赵朔的妻子,也就是晋成公的姐姐,正好怀有赵朔的孩子,于是就躲到王宫里去避难。没过多久,就生下了一个男孩。屠岸贾听说后,就亲自带兵到宫里搜查。赵夫人就把男孩襁褓藏在衬裤里,并祈祷说,如果赵家天注定要绝后,你就号哭。如果天不绝赵家,你就不哭不闹。等到屠岸贾来搜查时,这男孩竟然一声不吱,因而躲过了一场劫难。这时,赵朔的门客中有一个叫公孙杵臼的,就跑去找赵朔的好朋友程婴商量。程婴对公孙杵臼说:“这次虽然侥幸逃过了劫难,但是屠岸贾一定不会善罢甘休的,以后还是不会放过孩子的,怎么办才好呢?”
 公孙杵臼就问程婴说:“把孩子抚养成人与死哪个更难做到?”程婴回答说:“死当然容易些,把孩子抚养成人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公孙杵臼就说:“赵氏家族对你不薄,你就勉强去做这个艰难的事吧。我就来做这容易的事情,让我先死吧。”于是二人找来他人的婴儿由公孙杵臼带着藏到山里去。程婴就出来假装告密说:“程婴实在没有办法生存了,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赵家的孤儿在哪里。”参与诛杀赵家的将军们高兴坏了,就给了程婴一千两黄金,然后就派兵跟着程婴去抓公孙杵臼。
公孙杵臼假装愤怒地骂道:“你这个程婴真是个小人!你不是和我一起要保护赵家孤儿的吗?为什么要出卖我们?你怎么忍心做出这种事来呢?”便抱着婴儿呼喊道:“天啊天啊!赵氏孤儿有什么罪啊?请饶他一命吧,就让杵臼替死好不好啊?”参与诛杀赵家的将军们心怀鬼胎地不肯答应,就将杵臼与孤儿一同杀了,以为这样就斩草除根了。
过了十五年,晋景公因为生病而占卜,韩厥为了救赵氏孤儿,就乘解释占卜的机会,说这都是因为赵家无辜被诛杀导致的结果。景公就问:“赵家还有后人活着吗?”韩厥便具实相告。于是景公就和韩厥一起,去把赵氏孤儿找来,决定恢复赵家的地位。参与诛杀赵家的将军们心里有愧,就把罪过全推到屠岸贾身上。赵氏孤儿名叫赵武,景公就让赵武和程婴一起拜谢各位将军,将军们就帮助赵武又去灭了屠岸贾的整个家族。随即恢复了赵家从前的地位和原属赵氏的封地。
等到赵武终于长大成人,程婴就辞别了各位大夫,并对赵武说:“从前赵家被灭门的时候,我并不是不愿以死相报。我是想保留赵氏的后人所以就没有去死。今天赵武已经长大成人,而且已经报了赵家的仇,恢复了赵家从前的荣耀,我也应该去向赵朔君和公孙杵臼报到了。”赵武哭着叩头说:“我愿不辞辛苦也要报答您的养育救命之恩,你怎么舍得丢下我不管而去死呢!”程婴说:“不行啊。赵朔君和公孙杵臼认为我能够救出赵家遗孤,所以就放心地先去赴死从义;今天我如果不去告诉他们,就太对不起他们了。”说完就自尽而死。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并按照对待家里亲人的仪式来年年祭祀,世代不绝。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公孙杵臼和程婴两人的所作所为,一个是“敢于舍生而取义”,一种是“绝不舍义而轻生”,虽然表现各有不同,却是殊途同归,都是为了维护大义而作出的不同选择。朋友之间的情谊尚且如此,那么,面对维护国家民族的天下大义,又应该如何去正视生死而作出适当的抉择来呢?
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京戏叫作《将相和》,也是根据《史记》中《完璧归赵》、《渑池会》和《负荆请罪》等耳熟能详的故事改编的,说的是蔺相如对外不惧强秦,对内则忍让为先的传奇。司马迁曾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评价蔺相如时,这样称赞说:“一个人明知会有死的危险而仍然去做,这才是真正的大勇之人。死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如何让死变得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当蔺相如面对秦王的强势而无所畏惧,虽然只是一个文弱书生,却仍然以不惜一死的气势,一下子就镇住了秦国的所有人。回到国内后,又因功劳大过廉颇,而对廉颇的不服一味地退让再三,丝毫不计个人得失,而全以国家生存为念,终于让廉颇心服口服地负荆请罪。像这样能够正确处理生死荣辱的人,才是名副其实的智勇双全啊。”


第五章
飓风起于萍末的“蝴蝶效应”




凡是一个民族,子不遵父教,弟不聆兄言,夫不信妻贞,妻不顺夫意,公公不赞许儿媳,儿媳不尊敬公公,长者不保护幼者,幼者不接受长者的教训,大人物信用奴仆而疏远周围亲信以外的人,富有者不救济国内人民,轻视“约孙”(习惯)和“札撒”(法令),不通情达理,以致成为当国者之敌,这样的民族,窃贼,撒谎者,敌人和各种骗子将遮住他们营地上的太阳。
——成吉思汗《大札撒》



前面我们说过,中华文明是一个历经五千多年考验的伟大文明。然而,对那些喜爱和关注中华文明的人们来说,最让人弄不明白的,也就是让今天的人们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是:既然这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优秀文明,为什么到了近代她反而落后挨打了呢?例如,曾经有国外的学者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并悬赏寻求答案:在古代中国的宋朝年间,欧洲人的科学技术和文明几乎和宋朝接近,甚至远比不上宋朝的繁荣兴盛。可是,为什么后来欧洲人奋勇追赶竟然远远地领先世界的时候,古老的中国却开始走上了闭关锁国的下坡之路。
其实,道理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中国古代有句话叫作:“祸患常积于忽微”,还有庄子曾经说过的“飓风起于萍末”,都是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就是说像急风骤雨一样的祸患,其实都是由平时被忽视掉的,哪怕是浮萍上的一点点风吹草动所引起的。
这让人不禁又想起了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现象:中国北京上空的一只蝴蝶轻轻挥动了翅膀,或许就会引起太平洋海沟上的一场台风呢。这些道理都提醒人们需要注意:所谓的大事情其实都是平时不起眼的小事渐渐累积而成的。类似的说法,还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所以,有关历史巨变中的主要责任,孔夫子就把矛头更多地指向“身在其位,力足以谋国的‘贤者’”。认为人类社会里的历史风暴根源,往往就是这些身居高位的“蝴蝶”们的轻举妄动。由此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诸如秦桧、洪承畴、李鸿章和汪精卫等等,这些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历史上都占据了一定位置的民族败类们。他们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和拙劣的表演,对历史发展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可不是轻轻一笔就能给遮掩掉的。因此,我们说,与其为这些已经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去平反(更何况这所谓的平反对逝者根本是徒劳的),不如研究他们的前因后果,以警示和指导我们在今天不再重犯同样的低级错误,这才是比较务实而有效的做法。









日本侵华与汪精卫的堕落





根据《论语》中记载,孔夫子曾经非常感慨地说,如果有历史资料的话,他可以把当时许多小国的历史都理得清清楚楚的。如果没有历史资料的话,那也就无可奈何了。正因为有了孔夫子的这番感叹,中华文明就有了与其它文明最大的不同之处:史书文化。平心而论,中华文明并不是世界惟一伟大和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然而,能够将人类文明的伟大和光辉灿烂一直流传下来,这正是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之根本所在。最为突出的例子,是原本出自印度的佛教。曾几何时,佛教在印度已经濒临失传的境地。而在中国,却一直传承下来,甚至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的具体生活中,深深地打进了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
正是因为有了历史记载这面镜子,我们开始学会避免再犯从前的错误,开始从愚昧的专制逐渐进步到文明的和谐,开始从殊死的对抗逐渐进步到和平的合作,开始从关注一己之私逐渐扩大视野去放眼整个人类社会,这才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有些人一直热衷去为历史人物平反或翻案,甚至为了某种目的不惜去推翻历史的定论,并为之争吵不休,实在是无知又可笑的幼稚行为。
顺便提一下,那种以某种假设来推断历史的进程与发展,比方说,如果当时秦桧不杀岳飞,宋朝就不致灭亡,如果文天祥投降了元朝,可能元朝就不会灭亡得那么快,如此等等,不仅无聊,而且全是自作多情的一厢情愿,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有什么具体的帮助呢?
也许最大的好处,就是像洪承畴家乡的人们,原来因为出了个大奸臣而一直抬不起头,忽然听到有人提出要为洪承畴平反,说洪承畴的投降是利民利国的民族英雄,就一下子觉得太阳原来还可以从西边出来,于是就喜笑颜开了。这不是自欺欺人又是什么呢?
当然,关于历史事实上的真伪,你大可以重新提出你的观点和看法,不过想就此去推翻已成定论的历史审判,恐怕第一要面对的就是历史事实和证据的问题吧?毕竟,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也是不能靠推论而说明问题的。历史的价值就在于事实和结果。所以我们只能去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人们当时的公论。毕竟,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能坐上时空穿梭器,去回到当时的情景,当然也就无从重新做调查了。一位当代的伟人曾经说过,但凡没有经过事实调查的人,我们就要剥夺他的发言权。他的这番话,想来不是空穴来风没有来由的。
网上曾有朋友将民国四大美男的照片贴了出来,并且提了一个问题,说这其中有一个是汉奸,请问是哪一位?结果有个网友就回复说:“第一个比较英俊,好像是少帅张学良吧! 第二个比较忠厚,是不是少年的周恩来?第三个,嗯,明显是汉奸的样子嘛,再不选他是汉奸就说不过去了!第四个也应该是个好人吧?是不是少年孙文?”哈哈,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首就义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多么慷慨悲歌,多么意气风发,多么大义凛然。然而,正是这个相貌堂堂,人称“双目有侠气”的,比少年孙文还帅气的英俊少年汪精卫,最后竟然投降了日本,从民国四大美男之首一跃而成为民国第一大汉奸。如果我们仅凭这样一张少年时的照片,仅凭这样一首快意淋漓的就义诗,谁能想到历史的结局竟是如此造化弄人呢?而被那位网友称作汉奸的,却是蓄起胡子,誓死不为日本人演戏的京剧名角梅兰芳先生。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就拿少年汪精卫的那首就义诗来说吧,历史上还有一首更为著名的是夏明翰写的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不懂诗并不要紧,我们只要将这两首不同的就义诗放在一起稍作比较,就能看出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一个是为了求解放全人类的“只要主义真”,一个却是为了出个人风头的“不负少年头”。
再来看汪精卫的最终投降日本人,一半是由于被日本人强大的军事实力吓破了胆。一半也是由于和蒋介石之间的个人意气。倘若不是从个人身份地位的尊贵出发,而是从民族气节和天下大义的角度去考虑的话,当然就不会将少年时用生命换来的声名美誉毁于一旦,而走上遗臭万年的汉奸路了。然而,照现在有人为洪承畴翻案的例子来看,要不了多少年,怕也会有人出来为这位民国第一大汉奸来翻案的吧?这可真是倒也说不一定的呢。我们甚至可以这样断言说,中华民族的衰落史其实就是一部民族败类大行其道的发迹史。
据说,二战时的日本天皇之所以最终下决心支持侵华战争,正是出于想效仿清军入关而定鼎中原的野心。因为在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眼里,中国自两宋衰落之后,就是一直在盛产着卖国者和民族败类。远的不说,那个堂堂的大清国不正是作为少数的异族而入主中原的么?不但奇迹般地成功统治了中国数百年,还打造出了一个所谓的“康乾盛世”。既然如此,为什么日本人就不能效仿古人去重现历史的奇迹呢?可惜,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历经苦难而尝尽了辛酸的中国人民,早就在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中睡狮猛醒了。







第六章
人生首要在防患于未然



我们所要弄清的是变的趋势,变的进程,找出变的规律,号准变的临界点,从而把握住变化带来的机会,“知变化之道,其知神之所为乎?”归纳起来:物极必反,相对相成;由末究本,观渐识变;见微知著,触类旁通;得正失妄,辨言审人;心有所思,必形诸外。“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明祥居士《佛歌禅舞》









浩然正气的来历





中国有句俗话,叫作“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意思是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的中国人一般认为人能活到七十岁,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一旦要是到了这个年纪,就都做好了随时去见阎王的思想准备。为什么是“七十三”和“八十四”呢?因为中国的大圣人孔夫子活了七十三岁,另一个圣人孟夫子活了八十四岁。这在当时都是难得一见的高寿了,所以,古代的人们就认为能活到七、八十岁,就应该很知足了。
如果光是从岁数上来看,被人们称为“亚圣”的孟老夫子,却是要胜过被称为“圣人”的孔老夫子了。那么,孟老夫子有什么长寿的秘方吗?有!孟老夫子曾经说过:“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老夫子这么说:啊呀,这很难说得清啊,这个浩然之气啊,可以大到极点,刚到极点。用平直去培养而没有损害的话,就会遍布天地之间。这个浩然之气啊,必须跟正义和大道来一起配合作用,否则,就会气馁。是依靠正义的积累而生,绝不是投机取巧的假仁假义所能达到的啊。如果行动和思想不能达到一致,就会气馁呢。
说得好像是非常详细了,可还是让人觉得有点玄,还是不知道如何来养这个“浩然之气”。后来到了宋朝,到了南宋末年,出了个文天祥,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把这个“浩然之气”作了一个详尽而形象的说明。
这就是文天祥的那篇非常著名的《正气歌》: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沓,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迭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文天祥所说“浩然之气”,其实就是天地间的正气。他说他被关在一个小土屋里,写这首诗时,又正好是个夏天,像潮湿、腐烂和炎热等各种气味都有,不时地交替来袭,一般人呆在里面肯定会受不了。可是呢,文天祥说,自己本来一直是弱不禁风的,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却安然无恙地生活了有两年之多。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他就总结道,这是因为他正像当年的孟夫子一样,是因为“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缘故。
原来一身正气就是浩然之气,而浩然正气,竟还可以防病健身呢!








为大将者无赫赫之功





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把导致生病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人体自身的生命力是否旺盛。这种旺盛的勃勃生机,其实就是文天祥所推崇的“正气”,也就是孟子常说的“浩然之气”。而自然界里的各种气候变化,则被认为是诱发人体生病的外在原因。这些外在的病因,被归结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也被称为“六邪”。中医学著名经典《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生命力旺盛,外界的六气就不会对身体有所妨害;反之,身体本身虚弱无力,六邪就会乘虚而入,自然就会诱发疾病。因此,中国的医学家们在对待疾病的问题上,就特别强调要“防患于未然”。而能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就成了评价一个医生医术高低的标准:“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将病,下医治已病”。就是说,最上等的医生会预防病症的发生,中等的医生在病刚开始发生的时候就给治好了,三流的医生们却只能治疗病症非常严重的病人了。

战国时期有个名医叫扁鹊,有一次魏文王就问他说,你们兄弟三人都是行医的,那么究竟谁的医术最高明呢?扁鹊就回答说,大哥的医术最高明,二哥比他差一些,而我是最差的。文王就奇怪了,说那为什么你的名气都比他们大呢?扁鹊就解释说,我大哥啊,他最擅长的是防止人们生病,所以一般人不知道他会治病,只有家里的人知道。而二哥呢,则擅长在人们刚开始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就把病给彻底治好了。所以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治小病,只有家乡里的人才知道。而我呢,则擅长去治那些非常严重的病人。一般人一看到我又是开刀,又是放血,能够把快死的人都给治好了,所以就会认为我的医术最高明,自然也就名声传遍四方了。

从这个典故里,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比起如今的现代医学,古代中国的医学家们,更看重的是疾病还没发生的预防,这叫“未病先防”。如果没有防范好,一旦人不小心生了病,就会采取办法先防止病情的恶化,这叫“既病防变”。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既要考虑如何防止病情继续恶化,还要考虑如何才能彻底地去掉病根,以避免病情反复,这叫“治必去根”。一旦出现了病症,就要及时诊治,否则病情恶化,就会追悔莫及。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叫“辩证施治”。如果是急性病,就要先稳住病情,再求去除病根。如果是慢性病,就要先从根本开始治疗,病根病因去除了,疾病也就自然消失了。如果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就要考虑既要稳住病情,又要去除病因。这就叫“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不急不缓,标本兼治”。其中,“标”是身体表面上的各种病症,“本”是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

古时候有个病人去看医生,结果一诊断,患的是偏头痛。于是医生就像往常一样开了药方,让病人去抓药。过了一段时间,病人又来找医生,说头还是痛。医生就觉得奇怪,于是就把药量加大,给他重新开了药方。又过了些天,病人又来找医生,说你怎么搞的,那药吃了一点都不管用,还是头痛。这回医生就对病人说,这样吧,你带我去你家里看一下。然后医生到病人家里一看,原来就在病人睡觉的地方,正好有道墙缝吹着病人睡觉时的脑袋。病根找到了,自然头也就不再疼了。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必去根,辩证施治。”这就是中国医学家们的治病法则,同时也是中国政治家们的治国方略。也就是说,在问题还没出现时,就要杜绝问题的发生。无法杜绝的,就要防止问题向更坏的方向发展。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最后要对症下药,以彻底去掉产生问题的根源为首要原则。这就是为大将者无赫赫之功的来历。因为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真正能够称为大将的人,早在问题出现前就已经杜绝了它的根源。不给机会让问题发生,自然人们也就觉得始终平安无事了。
《龙文鞭影》中有个“长公思过”的典故,是这样说的:

西汉时期有个郡太守,姓韩,名延寿,字长公。有次他到属下的高陵县视察,正好碰到一个官司。原来是兄弟两人在争夺家产。韩延寿就心里很难受,他说,我非常荣幸地担任郡太守,应当是一郡的表率而教化四方才对。现在就连有着血缘骨肉之亲的人,都会因为一点家产,就相互告状指责,这一定是我的罪过了。于是他就关起门来检讨自己。高陵县令一看非常感动,就和全县的官吏一道向太守认罪。告状的兄弟俩听说后,都非常地后悔,就来找到县令,表示愿意让出家产,并要求撤回官司。

当一个古代的中国医生给病人开药方时,他至少会考虑要用四类药。哪四类药呢?这就是:“君,臣,佐,使”。“君”是治病的主药,目的是治疗主要病症。“臣”是治病的辅助药,作用是治疗主要病症之外的其它病症。“佐”是防止主药和辅助药产生副作用的配备药。“使”则是使药力能够到达病症所在地,让药效发挥作用的疏通药。“君,臣,佐,使”,这其实就是古代官吏设置的四大职能。“君”就是皇帝,负责发号施令。“臣”就是大臣,负责辅助皇帝,制定具体的策略措施。“佐”是各地巡抚或钦差,主要是监管各地的官风民俗。“使”则是各个郡县的父母官,负责当地具体事务。
所以古人贤者们常常会说:“不为良相,即为良医”,道理正在于此。








倾听自己的心跳





明代有个名叫万全的医学家,著有一本专门谈如何养生的书,叫《养正四要》。我看到后,觉得非常有道理,这里结合我的体会,一并作个介绍。
万老先生在书中说,养生的办法有四种,一要寡欲,二要慎动,三要法时,四要却疾。
为什么要寡欲呢?又如何做到寡欲呢?
最近,我一直在介绍给朋友们,如果可能的话,都去试试学练一下瑜珈。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总是在不停地忙忙碌碌,常常会忘记去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所以,只要有机会,我见到朋友们就会提醒他:多多注意身体,多多注意休息,多多去注意不要忘记开心快乐!
瑜珈的起源,大约是来自印度。瑜珈,照我的理解,其实就是对生命的全身心的用心体会和重新认识。在所有的介绍瑜珈的书籍中,那位曾在电视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张蕙兰小姐,是我所见到的一位真正的瑜珈教练。她和柏忠言先生一起编著的《瑜珈•气功与冥想》,是我向每位打算学练瑜珈的朋友推荐的权威著作。如果你只是想学一些简单的瑜珈,那么,张蕙兰小姐的那套中央电视台教程,一定会非常适合你。记得她在教程里提到,学习演练瑜珈,并不在于你能不能做到那些高难度式。人修习瑜珈姿式和瑜珈冥想,目的在于实现身体和精神上的幸福。
不过,为什么有些练习瑜珈的人要选择独身呢?还有那些古人,为什么总是要提倡节欲呢?为什么那些热衷于修行的人们,比如佛门里的和尚们一定要发誓终身不娶呢?
张蕙兰小姐在《瑜珈》一书中,曾经专门提到:“性的能量在瑜珈修炼中非常重要。根据瑜珈哲学,性能量是极为宝贵的,比金子还要宝贵。一个人如果不能储存自己的性能量,并把它改造成升华为身体的健康和更高级的心智力量和悟解能力的话,要想修炼瑜珈获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性,是人的本能,更是生命力的源头所在。性,诚然是一种能量,却不是开采无尽的矿藏。这就是为什么要节制情欲的道理。吕洞宾曾有首诗说得非常明白: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伏剑斩愚夫。分明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然而,欲望不单单是指情欲。孔老夫子说过:“人之大欲,食、色、性也。”食欲其实是超过情欲而排在第一位的。所以,万全老先生也特别地提醒大家,要节制饮食,注意不要吃得太撑了。经常吃得太撑,时间长了就会伤了肠胃。还要注意不要偏食,偏食则容易导致生病。最好不要饮酒,因为酒醉会伤身,而且令人昏昧失态,甚至乱性而追悔莫及。总之,遇到自己喜爱的食物时,要记得提醒自己“病从口入”,时常要想起古人肚子饿了才吃饭,吃饱了就不再多吃了这些好的习惯。如果只是贪图一时的口快而不加节制的话,后悔的日子就会在后面等着呢。
根据老子的教导,我再替万全老先生补充一下。就是除了要节制食欲和性欲外,还要多注意节制一下色欲。“色”字,在古人除了美色的意思,原意本来是指形相。老子也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看得太多,听得太多,你就会变成残疾人了,呵呵,所以,清心寡欲的本来意思,就是要人去过简单朴实而有利身心健康的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幸福和快乐的人生。










你是自己的主人吗?





养生的第二个要点,万全老先生说是“慎动”。那么,如何做到慎动呢?慎动又是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万老说,慎动啊,我们儒家称之为“主敬”,老子则称之为“抱一”,佛门则称之为“观自在”,总的来说啊,其实就是“慎独”的功夫了。慎独,就是要小心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个人平静下来的时候,也就是喜怒哀乐都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这时候来静观自己的内心种种,就可以渐渐地发现人的天生本性,进而领悟人生的原由本真,乃至世间宇宙的一切道理。这就是不偏不倚的中道。
万老还说,人的本性其实是平静无波的,举手投足的根源却是因为感情的莫名妄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情感就很难说是纯粹善良的了。人的内心本来就是性情纯洁的。所以,我们儒家说“存心养性”,道家讲“修心炼性”,佛家觉悟“明心见性”,其实都是用来修养人心的。如果能够以浩然之气来善养此心,让心一直处在宁静清澈的境地,那么人就可以成为性情的主人,就再也不会被情感所任意驱使了。
“你快乐吗?”有一次,我问一个朋友道,“你为什么不快乐?你不是自己的主人吗?”
朋友回答说:“我当然是自己的主人啊,可这和快乐有什么关系?”
“既然你是自己的主人,”我笑着回应说,“那你完全可以下个命令,来让自己快乐起来啊,不是吗?”
是啊,既然你是自己的主人,为什么不去下个命令,来命令自己过得快乐一些呢?如果你做不到这点,就说明你还不是你自己的主人。好好想想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吧,你一定会从中深受启发的。这样等你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人翁,也就没什么理由会让自己不快乐了。原来快乐就是如此地轻而易举和简简单单。
就像万老先生说的一样,儒家的“慎独”,道家的“抱一”,佛家的“观自在”,其实都无非是来看护好内心的真实境地,都是要去找回人本来的真实面目,也就是恢复到自己本来就是主人翁的这个事实。能够最终意识到自己其实就是自己的主人翁,那么,就不会被情欲、美色和食欲所困扰不堪了。
儒家的慎独,就是静坐。简单地说,就是让自己的身体端正地坐好,平常的自然坐着也好,或者自然地跪坐着也好,总之是要让自己的身体各部位,都保持在轻松自然而端庄平和的状态。通过细细地体味身体的各个部分,渐渐地把身体的各个僵硬部分,都慢慢地让它松弛下来,随之,身心也会舒畅轻松起来。等身体都保持在最佳状态时,就开始注意倾听自己的心跳,或者观察自己的呼吸,注意体会自己在心无杂念的时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每天这样一直坚持做下去,开始可以只有几分钟,然后逐步慢慢地保持每天30分钟到50分钟,把静坐作为每天必做的功课。时日一久,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身体深处的内在生机,在源源不断地生生不息。这就是儒家所谓“君子慎独”的功夫。
接下来说说道家的“抱一”功夫。现在人们常说的“气功”,其实就是指道家的修炼方法。除了有着和儒家的静坐差不多的方法外,道家的功夫,最常用而卓有成效的还是站桩。站桩的起源,据说来自对大树的观察、感悟和模仿。后来也成为中华武术的重要基本功。练武的人们常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或“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其中的“一口气”和“练功”,通常都是指的站桩功夫。站桩的种类有很多,按作用来分有养生桩和技击桩。按姿势来分有卧桩、坐桩和立桩。按强度来分则有高桩、中桩和低桩。按步型来分有马步桩、弓步桩和虚步桩等等。这里大概介绍一下养生桩的练习方法,以立式高桩为例。
首先,身体自然站立,两眼平视前方,呼吸平静舒适。
然后,两脚分开,大约与肩同宽。接着,两膝微微弯曲,臀部下坐,仿佛坐在一个虚拟的椅子上一样。双手从两侧轻轻抬起,向胸前环抱,如同抱着一个大气球一般。手指尖大约与眉毛平齐,两肘有护住两肋的意识即可。整个姿势保持在松弛自然舒畅的状态下,就这样摆好姿势,一直保持不动,从中体会身体的反应,然后注意去调整这些反应,既要保证姿势的正确和端正,又要注意不要过于紧张而僵硬。把身体调整到适当的姿势,然后一直保持下去,同时注意内心的宁静平和,这就是站桩。虽然简单,可是非常实用和有效。如果能按照要领一直坚持做下去,日积月累地长此以往,身体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即便是瘦弱多病的身体,也会逐渐强壮起来。根据我亲身的经验,有回我在练习站桩时,忽然发现我的左手竟然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那种感觉真是异常地奇妙。所以,如果想要练习站桩,最好还是有个老师指导比较好,以防走火入魔,或产生不必要的恐惧担心。通俗地来讲,站桩是把人体本身的潜能给激发出来。想想那些参天的大树,其实它们原来也不过是一粒种子,或者是一根小树枝而已。生命的奇妙,真真是妙不可言而不可思议的呢。


第七章
为了霞光般明亮的共和国旗帜



中国,这是一匹睡狮,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它一旦醒来,就会震惊世界!
——(法国)拿破仑



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要过得开心快乐。能做到真正地开心快乐,这其实就是道德的真实含义。道德究竟是什么呢?道德的究竟就是真趣味,生命中的真趣味。真趣味就是道德的根本实质,道德就是要让自己发自内心地快乐,更让他人一起来分享这真正的快乐。所以说,你为什么会不快乐?就是因为你还没发现,原来道德其实就是真趣味。找到了真趣味,也就找到了真道德,你才会真正地快乐。
改革开放后的上海,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有这么一家上海人。一个非常普通的五口之家:老两口,儿子媳妇和没出门的女儿。原来为了鸡毛蒜皮的家常事,一家人经常吵来吵去地成天没个安宁。忽然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儿子发现炒股可以赚到大钱,就回来和家里商量。最终一家人一致同意,每个人分好工。老人在家负责一日三餐,儿子媳妇和女儿各自把上班时间调整好,然后每天轮流去看股票新闻。到了晚上大家一起来研究股票怎么炒。嘿,奇怪了,从此一家人就再也不吵架了,也没时间没机会去吵了。尤其是真的赚到了钱以后。
记得刚工作时,第一次看到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就深深地为书中所讲的道理所震动,可以说正是这本书,一下子就彻底地改变了我的整个生活。卡耐基在书中说:“德军有一项规定,当一件事发生后,不允许军士们提出批评,他必须忍受这股愤怒并使它逐渐冷却。如果他当时提出抱怨,就会受到处罚。”为什么会这样?卡耐基说,批评是无益的。因为它会使人产生防卫心,设法为自己辩驳;批评也是危险的,因为它会伤害到一个人的自尊而使他产生怨恨。
反过来看看我们的周围,很多人都是在不停地抱怨,不停地指责,不停地生气。我们抱怨自己的孩子,指责他们总是喜欢贪玩儿,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好让你生气。我们抱怨自己的同事,指责他们总是做得不够好,他们的表现让你生气。甚至我们抱怨自己是个中国人,指责中国人的素质低下,为自己生长在中国而生气……
等等,等等,请等一等!让我们先歇口气,先停一下,先冷静一下。让我们好好地、平心静气地想一想,我们这是怎么了?我们到底怎么了?我们还是中国人吗?中国不是文明古国吗?中国不是礼仪之邦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竟然忘记了自己还是个中国人?一个被称为文明古国里的中国人,一个礼仪之邦里的中国人,一个曾令全世界为之仰慕不已的中国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会变得这样?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到底怎么了?
难道我们忘了“小不忍则乱大谋”吗?难道我们早就忘了“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中国古训吗?难道我们早就忘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至理名言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台湾来的高震东老师说:“不,是‘我的责任’。如果今年高考每个人都额外加10分,那不等于没加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于大家无责。”他还说道:“尧是人,舜是人,我也是人!他们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呢?‘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惟有这个思想,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每个学生如果人人都说:学校秩序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教育办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不强盛,我的责任……人人都能主动负责,天下哪有不兴盛的国家?哪有不团结的团体?”
是的,谩骂、指责和埋怨,其实根本就是无济于事的,而只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停止抱怨和指责吧,如果我们还是中国人的话。

去追随你所钦佩的人





有个成语故事,叫“墨悲丝染”。说的是诸子百家中的墨子,有一次在经过染坊时,他看到一束束的白丝,被投进不同的染缸里,投进黑水里就染成了黑色,投进黄水里就染成了黄色,等等。于是不禁大发感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色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一首著名的古琴曲《墨子悲丝》,说的也是这个故事。
不过,照我的亲身经历来看这个故事,却有着不同的看法。现实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这话不错,然而,现实社会有时也会是一个大熔炉,一个能够锻铁成钢的大熔炉。是大染缸,还是大熔炉,这完全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换句话说就是,你把自己当作一束白丝,还是当作一块黑铁。你如果当自己是束白丝,你就只能随波逐流,被扔进染缸里,否则丢进熔炉里就会化为灰烬。你如果当自己是块黑铁,即便不小心落进染缸里,却仍然会颜色不改,而一旦投进熔炉里,你就会炼去杂质,“百炼钢成绕指柔”。所以说,你对人生的态度,就决定了你的立场。而你的立场当然就决定了你的命运。
有一本非常经典的著作《定位》,作者是两位美国的营销专家,他们分别是艾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两位先生。在书中谈到个人的定位时,他们好心地建议说:“要给你自己找匹马骑,并且让它拼命地跑。”因为“赢得比赛的通常是骑着骏马良驹的那位”。所以,你“要永远争取在你能找到的最精明、最出色、最有能耐的人手下干”。换句话说,就是去追随你所钦佩的人,这样你才能学到更多你想学的东西。
由此我想到了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国的传统教育,大致分为三个主要手段:第一个就是家庭教育,关键是在父母,教的是做人之道。第二个就是私塾教育,关键在老师,教的是圣人之道。第三个就是学徒教育,关键在师傅,教的是谋生之道。
与西方传来的现代教育相比较,传统的中国教育更注重的是实用、通俗和普及。不过,我更推崇的是孔夫子式的教育,即学生们和老师一起周游四方,随时提问,随时解答,共同探讨。一部《论语》其实是孔夫子师生议论集,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思想碰撞的结果。所以,孟老夫子曾经说过,“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
中国禅宗里也有个说法,叫“见过于师,方堪传授,见于师等,减师半德”。就是说,学生的见解超过老师的,才能把老师的学问,像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化功大法一样,吸收到自己身上去。如果学生的见解水平和老师差不多,那么充其量也只能学到老师的一半学问而已。
有的朋友会嘀咕说,找不到老师怎么办?其实这还是态度的问题。唐朝杜甫有句诗,叫作“转益多师是汝师”,把每个老师的长处都学过来,这就是我真正的老师。孔夫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三个人走在路上,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向其中优秀的人去学习他好的一面,而对表现不好的人,吸取他的教训警醒自己。
还有一次,孔夫子到一个太庙里,“每事问”,每件事都被他仔细地问到了。有人笑话他说,是谁说孔夫子有学问呢?竟然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啊?后来孔夫子听到这件事后,就回应说,这样做的本身就是学问啊。
仔细探究起来,人的一生中,至少有三个老师是最为关键的。
第一是入门的老师,老师自己的水平虽然不高,但他知道怎样把学生领上正路。像李连杰的教练吴彬先生并不是全国武术冠军,但他知道如何来培养全国冠军。
第二是临门一脚式的一字之师,像南泉禅师教赵州和尚时一样,在你最关键的时候,轻轻地点拨你一下,就会让你拨开迷雾见到太阳。
第三个就是你自己。中国有个民间谚语是这样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写好每个人自己的小历史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人世间包罗万象,无奇不有,却找不到可以包治百病的万能药方。每个人有每个人天生的个性,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特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长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足,每个人有每个人各自的痛痒,每个人有每个人各自的喜好,每个人有每个人各自的梦想。每个人只能各自去摸索,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一个国家就更是这样。
比如说,关于职业的选择,中国的古人们早就总结出来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意思是说,男孩子和女孩子的人生关键是各不相同的。对于男孩子来说,一生的关键在于选择的行当。而女孩子一生的关键在找一个好老公。
再比如,曾经有个社会经验非常丰富的朋友告诉我说,一个女孩子最聪明的地方,就是在她25岁的时候,把自己给嫁出去。为什么呢?因为25岁这个年纪对女孩子来说,其实是一个分水岭。如果能在这样一个合适的年纪里,找到合适的人生伴侣,将是最好不过的了。
找个好老公是这样要去多动些脑筋,那么,找个称心如意的好工作呢?当然就更是需要多动些脑筋了,不是吗?这里引证一篇短文:

“你是中国人吗?”
作者 廖钧
德国的多特蒙德应用科技大学位于市区的西北角,离校区大约3公里处有一个叫卡泊尔的小镇。小镇里聚居住着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因为这里属于市郊,房租比市区便宜,有些家境贫寒的学生就选择在这里居住,有的还到附近的餐馆、商场和工厂打工。
但是,中国留学生在那里很难找到工作,因为很多老板拒绝中国留学生,他们先问你是不是中国人,当得到你肯定的回答之后,他们就毫不客气地将你拒之门外。
原来这里一家最著名的餐馆辞退过两个中国留学生,他们的故事被传得家喻户晓:一个当洗碗工,按照餐馆的规定,每收进来一批餐具,必须马上洗干净,送到消毒柜里去消毒,但他总是要等到餐具堆满了洗碗池才开始洗涤,因为他觉得这样省时省力。一个当看门人的,他必须站在门口迎候随时前来就餐的客人,为客人拉开玻璃门,向客人表示欢迎。有一天深夜,餐馆里没有食客,老板来检查时发现他趴在餐桌上睡着了。老板觉得中国人不守规矩,偷奸耍滑,会给自己的餐馆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就一律拒绝招用中国留学生。
后来,有些中国留学生为了找到工作做,就有意否认自己是中国人。但这样做并没有多大的效果,因为很容易被识破。你说你是日本人、韩国人吧?请你说两句日语、韩语来听听,你准没辙。有人被识破了,他们找工作就更难了。
但凡事都有例外。有一天,就在那家辞退过两个中国留学生的餐馆里,又来了一个中国留学生。老板问他:“你是中国人吗?”他说:“是。”老板说:“那么很遗憾,我不能聘用你。”他问老板:“您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老板给他讲了那两个留学生的故事。
那个留学生对老板说:“您错了,这是偏见。”“偏见?你是说,那两位中国人的所作所为是对的?”他说:“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中国留学生中有那么两个人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你以为所有的中国人都跟他们一样。人群总是良莠不齐的,中国是这样,德国也是这样,德国有个希特勒,你一定知道的,可是我们并不是把所有的德国人都当成希特勒一样来对待,因为我们对德国人从来不抱偏见。”
后来,老板破例接收了这名中国留学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个中国留学生不是别人,就是我。
曾经看过黄仁宇教授的《中国大历史》,书中提到应该用归纳综合的办法,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待中国的历史。他说:“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或许作为历史学家的黄教授有他研究历史的学术立场,从而得出这个方法和前提,然而身为一个具体中国人的我却不敢对此苟同。
对一个人来讲,具体地可以有至少两种视角的历史观。一种是身居高位而举世瞩目的大历史,一种是大隐于市而默默无闻的小历史。而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讲,也可以分成两种视角的不同历史观。一种就是注重大历史的精英观,一种是注重小历史的民众观。大历史观是以大众为前提,以精英为主导的。而小历史则是以个人为前提,以道义为主导的。
大历史和小历史之间的区别,主要就在于选择的立场不同。站在什么人的立场,就会产生根本不同的历史观。根本不同的历史观,对社会进程的发展就会有根本不同的看法和主张。直白地说,你是站在精英权贵的立场上,还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说,无论是宇宙的历史,还是地球的历史,在人类的眼中,都只能是人类自己的历史。整个人类的大历史其实就是由每个人的小历史所共同组成。也就是说,整个中国的大历史,首先是每个中国人的小历史。所以,我们研究中国历史的目的,惟一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吸取从前的经验教训,避免从前的过失错误,是为了让每个人能够去做好自己手头上的每一件事,让每个活着的中国人过得幸福快乐,让每个中国人的生活能够得到根本的改善,让人们每天活得开开心心快快乐乐。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因此,作为一个具体的中国人,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的现代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去用心来写好每个人自己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在写好整个中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在写好整个人类的历史。所谓的历史,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5.jpg
发表于 2006-4-25 16: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了。 看了一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春工程大学论坛 ( 琼ICP备10001196号-2 )

GMT+8, 2024-3-29 14:20 , Processed in 0.1464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